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大量的X线辐射,并且价格昂贵,病人难以接受复查等。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出现,极大推动了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低剂量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技术的开展,有效降低了受检患者的辐射风险。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冠心病人群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分布,探讨64层螺旋CT在低剂量扫描时用于对冠心病及疑似冠心病人群的早期临床诊断及危险性的预测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在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154例,将患者分为疑似冠心病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取心电门控轴描,参数根据不同患者的体重指数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电流(350~750mA)等低剂量扫描方案。经心脏后处理工作站冠状动脉专用后处理软件对所得冠脉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测量,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的不同,并与邻近组织结构(肌肉、脂肪、骨骼)的CT值对比,将斑块分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以及混合斑块,对主要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性质及其所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154例患者选取左冠状动脉主干(left coronary artery,LCA)、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左旋支(left circumflex,LCX)、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做为评估的血管段共614(除去2例无左旋支)段冠状动脉节段中,冠状动脉图像优良,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的血管575段(575/614,93.6%)。① 154例中疑似组患者59例,共检出脂质斑块10个、纤维斑块13个、混合斑块5个、钙化斑块5个;SAP组患者共54例,检出脂质斑块12个、纤维斑块23个、混合斑块4个、钙化斑块10个;ACS组41例中检出软斑块20个,纤维斑块14个,混合斑块20个,钙化斑块16个;疑似组与SAP组以纤维斑块为主,ACS组则以软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不同病变程度的冠心病患者斑块的构成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斑块和混合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相关性。②三组患者冠脉内共检测到152个斑块,其中疑似组33个(59人),SAP组49个(54人),ACS组70个(41人),斑块的数目与冠心病的风险有着明显的相关性(P<0.05);三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在冠脉内都主要分布在LAD;疑似组与SAP组患者以软斑块(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为主,ACS组以脂质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③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主要为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病变主要以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为主,不同的斑块类型在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所有检查的154例患者中,所接受的最低剂量为1.6mSv,最高剂量为5.8mSv,患者平均接受辐射剂量为3.3mSv,其中117(76%)例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低于4mSv。结论:心脏64层螺旋CT采用低剂量方案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可行性,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程度的一种便捷、无创性检查技术,用于指导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随访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