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语境的建筑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的单一文化价值和标准化的开发模式正在侵蚀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元地方建筑逐渐消失。而且当代建筑领域充斥着各种主义、潮流、风格,要么是雾里看花高深莫测的理论,要么被商业和消费裹挟成为形式的模仿或包装,无论是传统、地域、现代均流于表面的风格化、视觉化和符号化倾向,场地的特殊性、文化的多样性、建造的真实性得不到重视。辩证地看待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趋势,以“在地”的立场和态度回归建筑本体,营造符合国情、地情、人情的当代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成为新的创作视角抵抗全球化。
  界面是建筑产生的开始,建筑界面是建筑关联人、环境的媒介,然而在上述背景下却被裹挟成为形式风格表达的载体,忽视了建筑界面与环境、场地、人文、建造等关联的丰富内涵。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抵抗形式风格的乱象,因此本文以“在地”为理论基础,以界面为研究载体,风格与流派因素,对建筑界面的生成方法进行探究,同时辩证地思考“在地”概念,希望为“在地”这一本土思想的发展带来一些启发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现状梳理及社会现象分析,明晰建筑界面在地设计的必要性。深入研究“在地”的发展过程及内涵,通过比较“在地”与“地域”两个概念以及相关社会现象与实践的反思,探讨在地建筑的理论,并总结在地建筑的属性,拓展建筑“在地性”的认知。其次,结合在地理论解读建筑界面、在地建筑的界面、建筑界面在地设计的范畴及意义;并通过对“人—建筑界面—环境”本位思考,分析四对建筑界面在地设计的要素以及原则,建构起建筑界面在地设计的整体思维。最后,综上提出建筑界面在地设计的策略,并通过大量的是实践案例作为佐证。最终以笔者实践参与的建成项目,分析其界面设计来印证笔者提出的设计策略。
  本文遵循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逻辑思路,探讨理论的内涵和实践的意义。“在地”以新的视角重新评估今天对于地域时空概念的认知,将建筑锚固于此时此地,从建筑的地点属性、场所属性、时间属性建构与大地的联系为人提供栖居。建筑界面的在地设计建构起人—建筑界面—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为建筑界面的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修正风格追求下的界面失语、界面与环境之间的割裂、界面缺乏人文情怀,具有拓展“在地”理论和指导界面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其他文献
艾滋病(AIDS),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为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杀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失去防御能力,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全世界超过3300万人感染HIV。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在与HIV抗争的道路中,中医药,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发展史的东
期刊
策划人语    “亭台楼阁下,君臣举行隆重夜宴;潺潺溪水边,飘落花瓣依然新鲜;在灵动的动态画卷中,繁华的圆明园缓缓向你走来。”在日前举行的文博上,有人这样形容通过高科技手段得以复原的数字圆明园的体会。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去欣赏被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也可以看到“复活”的《清明上河图》。而一次次冲击着我们感官的3D大片,更是体现出科技与文化融合带来的变化。  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和加密技术等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是缺乏主动检测入侵的机制而且需要人工来实施和维护。鉴于此,入侵检测技术日益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关键技术。
  由于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入侵检测技术存在规则库难以管理、统计模型难以建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来进行入侵检测的思路。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领域有着广泛良好的应用,而网络入侵检测实际上就是对网络数据流进行模式识别并将其分类为正常或异常数据,因此利用神经网络
起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晶石”),大家比较陌生,但提起北京奥运会的“卷轴”、上海世博会上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您一定会记忆犹新。日前,记者走进“水晶石”的展示厅,仿佛置身于典雅的艺术馆:展示屏幕上滚动播出着公司历史性的一幕幕: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卷轴”缓缓展开,“清明上河图”动态表现着古色古香的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伦敦奥运会吉祥物文洛克和曼德维尔手拉着手……几米开外的角落,一尊
期刊
尽管皮肤衰老是人体难以抗拒的自然现象,但无数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从千百年前起,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开始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容颜永驻。也许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的后人可以轻易地一睹他们永远也无法留住的容颜。  2011年4月,第39届数字考古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举行。会上,由我国专家展示的唐朝公主李倕面貌及凤冠复原、龙门石窟修复等数字化研究成果将会
期刊
太空与深海,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梦想征服的秘境。在“嫦娥一号”开启中国人探月之门之后,黑暗寒冷的深海海底,也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会婵娟、探龙宫,世代相传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今年的7月,创造了深海下潜记录的中国“蛟龙”号,又一次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这次新创造的记录,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在下潜成功的背后,“蛟龙”号又经历了怎样鲜为人知的研发和试验历程呢?    “蛟龙”号  创中国载人深潜新
期刊
2011  年7月9日的午后,天气炎热,长安大戏院正上演着一场科技与文化的盛宴——京津沪京剧名家演唱会隆重举行。众多京剧名家在仿生皮乐器京胡、京二胡、三弦的伴奏下,韵味悠长的唱腔响彻剧场。演出结束后,著名京胡演奏师燕守平对手里的仿生皮京胡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它高温不怕涨,潮湿不会塌,不受天气影响,不必频繁更换,最重要的是它还很环保,出国演出也没问题。”同时,青年京剧演员朱强也发现了一个新变化:“以
期刊
“奥数不少题目很刁钻,作为爱好偶一为之是可以的。如果作为主业精心揣摩,甚至为了应付升学,则是很荒谬的事。打个比方,以学医来说,奥数就像疑难杂症,如果不扎实打好基础,只攻疑难杂症,到最后可能连普通的感冒都不会治。这能说是合格的医生吗?这样子学,学懂了无异于没学懂。”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表示,把精力全放在奥数上很荒谬。    “一是要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
期刊
比蒲公英还轻的金属材料问世    日前,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轻的固体金属材料,并称即便把这种材料压在蒲公英上面,也不会损坏蒲公英的绒毛。  这种新材料99.99%的成分都是空气,重量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1/100,密度仅为0.9毫克/立方厘米。另外,这种材料具有超强的耐压性,在被压缩超过50%后几乎能完全恢复,并且还有“极高的能量吸收”属性。“这种新材料是由1/1000头发丝那么细的微型空心金属管编
期刊
近日,北京市科委闫傲霜主任一行到朝阳区考察调研4G产业,先后参观了北京星河亮点通信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的硬件设备调试和生产车间,以及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及敏捷研发区,并听取了公司负责人的详细介绍。  在交流和座谈会上,在听取了朝阳区和各企业对发展情况的介绍和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需求后,闫傲霜指出,各方面要多关注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制定清晰的产业目标,加强合作和产业配套,发挥联盟基础聚集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