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驱动因素与减排潜力研究——基于39个工业行业的实证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dy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一词开始渗透到全球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世界随即进入低碳时代。低碳经济更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引擎,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飞越,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提倡绿色经济增长,是解决我国燃“煤”之急的必由之路。如何走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我国各领域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优化的Laspeyres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和LMDI碳排放预测模型,对1994-2010年我国工业部门39个行业的碳排放进行了分解分析与预测,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碳密度、能源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四个因素,分别分析各因素对于减排存在的潜力空间大小,并运用LMDI方法分四种情景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工业部门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比较四种情景下单位GDP碳排放的减排程度,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制定的减排目标,选择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7年来,我国工业部门的单位GDP碳排放降低了5.59百万吨,其中反映技术进步的能源强度是减少碳排放的最大动因,其减排效应贡献率达到了75.5%,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减排效应达到了26.5%,而反映能源消费结构的碳排放密度对于减排的作用却并不显著,说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善。其次,从行业层面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工业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导致碳排放总量增长的主力军。最后,通过LMDI碳排放预测模型分析得到:在情景1的模式下以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最小的能源强度变化率估算,到2020年我国工业部门的单位GDP碳排放相比于2005年降低了44%,是能够实现我国承诺的减排目标的。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大大促进了全球资源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新时期,资源约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
传统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的核心在于垄断优势,发达国家拥有一定程度的垄断优势是其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然而面对二战之后出现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新型跨国直接投资现
当今时代被称之为“知识爆炸”或“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经济的兴起也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