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产生及日趋繁荣的基础是传播的需要,所有的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都与传播关系密切,文学通过传播来彰显本身的艺术和社会价值,通过文学的传播状况,我们可以了解一定时期内文学作品的消费与社会关注力度。文学作品的传播主题是各方力量综合而成,文学领域内,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史定位和文学性评价,离开对其传播状况的研究无疑是比较片面的。就白蛇传而言,各个时期文本的“主题”与作家的态度、感情倾向有着直接关系;但是文本的传播主题却与客观传播环境中的传播形式、传播媒介、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由作家主观创造,却不由作家单方面控制,由此白蛇传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附加新的含义,这体现的是传播过程中来自客观传播环境和主观传播因素对于主题的引导、改变作用。本文基于传播学角度,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传播元素的转变来呈现出完整的传播主题嬗变过程,从传播主题的不同将白蛇传传播时期分为四段,第一阶段:唐宋传播“色戒”主题,传播思想倾向“劝诫世人”;第二阶段:元明传播“存善”主题,传播思想倾向“市民利益”:第三阶段:清时期传播“欲真”主题,传播思想倾向“情为至上”:第四阶段:现当代传播“归情”主题,传播思想倾向“保障自我价值”。并从主客观传播视角对影响主题嬗变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时代变迁,社会坏境更轶的传播环境、各时期传播媒介的变化以及文人创作主体因素、书商艺人因素、民众反馈因素。除此之外,本文还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角度,对引起传播主题嬗变的深层文化内涵予以分析。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白蛇传的传播主题随着各时期传播形态和传播媒介的不同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对于新时期影视剧中白蛇传主题多角度的呈现也有深远影响,受新时期娱乐至上的传播思想引导,白蛇传开始设置多角恋的故事情节,并呈现出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白蛇传的多元传播主题在新时期被最大程度的发掘,具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