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临床部分回顾性分析补肾生髓法之加味济生肾气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肝功能、HBV-DNA、肝脏硬度以及腹部B超等,探讨补肾生髓法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肝硬化的疗效,为临床使用中药抗肝硬化提供新的思路。动物实验部分则进一步观察补肾生髓法之加味济生肾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从而探讨补肾生髓法促进BMSCs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实验:将符合纳入原则的60例脾肾阳虚证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予常规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中西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予加味济生肾气汤,药物组成包括熟地黄40g、山茱萸20g、山药20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15g、肉桂5g、制附子5g(先煎、久煎)、车前子10g、牛膝10g、三七2g(冲服)、醋鳖甲20g(先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200ml/次,疗程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HBV-DNA载量、肝脏硬度及腹部B超等情况。(2)动物实验:将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进行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称重编号,并将其随机分出3只用于分离BMSCs进行培养,8只用于作为空白组,剩余44只大鼠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皮下注射的造模方法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连续干预8周。在8周结束后,有5只大鼠在造模过程中死亡,随机处死剩余中的4只大鼠证明造模成功。其它3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移植组、中药组、BMSCs移植+中药组、BMSCs移植组+中药+LY294002抑制剂组,其中需要进行BMSCs移植的组别在第9W开始从尾静脉注射BMSCs,BMSCs移植+中药组注射BMSCs同时开始进行加味济生肾气汤混悬药液灌胃、BMSCs移植组+中药+LY294002抑制剂组并行加味济生肾气汤混悬药液灌胃和抑制剂注射,空白组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进行灌胃,模型组则不予任何干预。BMSCs移植每周一次,灌胃每日一次,持续时间均为4W。干预结束后进行取材,观察各组大鼠经干预后肝功能、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外周血GCSF、EPO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SDF-1、CXCR4、PI3K、p-Akt、m TO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60例,研究发现,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肝功能、HBV-DNA载量、肝脏硬度、脾脏长径、脾脏厚度和门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中西药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西药组(P<0.01或P<0.05)。(2)动物实验:BMSCs的形态:经培养后,可见形态不规则、长纺型或长梭形细胞形成;大鼠一般情况:经干预后,BMSCS移植组、中药组、BMSCS移植+中药组、BMSCS移植+中药+LY294002抑制剂组的大鼠精神状态、营养情况、活动灵敏度等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BMSCS移植+中药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情况:模型组肝组织病理呈重度纤维化,可见假小叶形成,肝细胞明显变性和坏死,说明肝硬化造模成功。经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肝细胞变性及坏死呈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BMSCS移植+中药组最为明显;各组大鼠肝功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ALB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ALT、AST均呈不同程度下降,ALB水平不同程度升高(P<0.01),其中以BMSCS移植+中药组最为显著;各组大鼠外周血GCSF、EPO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GCSF、EPO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GCSF、EPO水平呈不同程度升高;各治疗组相比,BMSCS移植+中药组GCSF、EPO水平较BMSCs移植组、中药组和BMSCS移植+中药+LY294002抑制剂组明显升高,而BMSCs移植组、中药组和BMSCS移植+中药+LY294002抑制剂组三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肝组织中SDF-1、CXCR4、PI3K、p-AKT、m TOR蛋白情况:经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肝组织中SDF-1、CXCR4蛋白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升高(P<0.01),PI3K、p-AKT、m TOR蛋白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各治疗组相比,BMSCS移植+中药组肝组织中SDF-1、CXCR4蛋白表达量最高(P<0.01),PI3K、p-AKT、m TOR蛋白表达量较BMSCs移植组、中药组低(P<0.01)。结论:临床研究发现补肾生髓法联合恩替卡韦具有缓解脾肾阳虚证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HBVDNA载量,降低肝脏硬度及缩小脾脏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补肾生髓法联合BMSCs移植可促进BMSCs的迁移,并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 T/m 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发挥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