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磺酰脲类除草剂具有高活性、稳定性、特异性和低毒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农田杂草的控制,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一类除草剂。苯磺隆作为该家族的一员,在我国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被大量使用。连年大规模的使用,已经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从河南省受苯磺隆污染的农田土样中,采用多种培养基富集和分离到了共计70株降解菌,并对其降解效能和降解反应的影响因素能进行了评估。随后,选取一株沙雷氏菌BW30进行苯磺隆降解机制的研究,发现:苯磺隆的降解是一个由微生物介导的化学水解过程,即降解菌BW30通过发酵糖类碳源产生草酸、乳酸等有机酸来破坏苯磺隆的分子结构,并形成邻甲酸甲酯苯磺酰胺和2-甲氧基-4甲基-6-甲氨基-1,3,5-三嗪。同时进行了相关生物修复实验:采用芽孢杆菌属菌株BS2对受苯磺隆污染的土样进行修复,结果表明,降解菌株BS2对土壤中的苯磺隆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对土壤中的苯磺隆实现完全降解,通过对河南、山东、东北和江苏四省的混合土样以2-甲氧基-4甲基-6-甲氨基-1,3,5-三嗪为底物进行了富集和分离,得到了一个可以快速降解上述化合物的混合菌群(平均12天降解100ppm底物)。尽管尝试了多种培养基和分离方法,但均未得到任何降解菌株。我们对2-甲氧基-4甲基-6-甲氨基-1,3,5-三嗪的降解反应进行了鉴定,发现第一步降解反应为脱甲基反应,反应位点为2-位。根据现有数据对菌群的降解途径进行了一定推测,但还须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对混合菌群进行了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了混合菌群的分类组成,并与分离培养细菌(92株细菌)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材料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