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1型糖尿病(T1DM)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在早期即需应用外源性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T2DM)随着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当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不能良好控制血糖时也需起始胰岛素治疗。而胰岛素泵是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泵应用于中国临床已有15年,目前个人长期应用胰岛素泵者已近4万。据我国胰岛素泵长期使用者的调查显示,44%为1型糖尿病,54%为2型糖尿病,其余的2%为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现在大约有3000家医院开展了胰岛素泵治疗,据推测接受短期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已超过百万。带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功能的胰岛素泵于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在各大医院及部分患者中使用,相信每年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将会持续增长[1]。目的比较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不同餐前大剂量的调整方法对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波动、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住院患者血糖安全、尽快、有效达标的最佳方法。方法入选2014年8月—2015年10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科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既往应用预混胰岛素,联合服用或不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C肽、血脂、肝肾功能、治疗前胰岛素剂量等;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根据经验及血糖监测情况,以每次2U的固定剂量调整基础率及餐前大剂量;B组根据胰岛素泵大剂量向导软件,设置胰岛素敏感系数、碳水化合物系数、设定血糖目标值,根据血糖值进行基础率及餐前大剂量的调整;C组在与B组相同方法的调整胰岛素泵剂量条件下,同时应用电脑动态血糖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根据动态显示的实时血糖情况给予实时局部追加大剂量干预。记录三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控制情况、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胰岛素用量等方面的差异。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C肽、血脂、血压、肝肾功能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三组在血糖达标时间方面有统计学差异,B组血糖达标时间少于A组,C组时间少于B组。3、三组在血糖控制及血糖波动方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同时间内C组血糖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B组,B组少于A组。4、三组在低血糖次数、严重低血糖及夜间低血糖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A、B两组患者血糖达标后胰岛素剂量与达标前相比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但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血糖达标后C组患者餐时胰岛素剂量大于基础胰岛素剂量,A、B组无明显差异。三组人日均胰岛素剂量无明显差异。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缺乏,易合并代谢紊乱,其中尤以血脂代谢紊乱、超重最为明显。2、应用胰岛素泵大剂量向导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疗效优于固定调量方法,患者严格的饮食计算可更大程度的控制血糖。3、应用大剂量向导联合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小血糖曲线下面积,减小血糖波动。4、大剂量向导联合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5、应用大剂量向导及固定调整餐前胰岛素剂量均能减少胰岛素剂量,但大剂量向导联合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控制血糖不能减少胰岛素用量,且餐时胰岛素剂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