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取2006-2016年间,经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75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等临床病理因素的构成比研究。并选取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8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14、Vimentin,E-cadherin、VEGF及D2-40的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口腔癌患者预后、转移机制。方法:1.统计2006-2016期间,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就诊治疗的175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构成比的分析研究。2.选取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8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2006年手术后,经病理确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14、Vimentin,E-cadherin、VEGF及D2-40的表达水平。结果:1.2006-2016年之间,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总体数量是逐年上升,男女比例为2.76:1,患者平均年龄为58.25±11.07岁,发病部位以舌部比例为最高(30.02%)。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组织病理分期以中分化鳞状细胞癌(62.79%)最为多见,其中620例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24.68%(153/620),手术中摘出淋巴结4712个,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为412个,平均每例接受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有0.66个淋巴结受累。2.MMP-14表达口腔癌组织中较正常组织高,有特别显著性差异(P<0.01);在淋巴结转移、中低分化及T3-T4期患者中高表达,有特别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Vimentin上调,E-cadherin下调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3.MMP-14高表达的患者中VEG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MMP-14阴性的患者(88.89%/26.32%P<0.05),D2-40的高表达明显高于MMP-14阴性的患者(30.62±7.402/17.74±3.622 P<0.05),即淋巴管密度的平均值明显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4.随访的83例口腔癌患者中,44例患者死于本病,39例患者存活,总体生存率为46.99%,44例死亡患者中,MMP-14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生存情况(72.72%/27.27%P<0.001)具有显著相关性;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为35例,其中MMP-14、VEGF、D2-40的高表达(82.86%/17.14%、74.29%/25.72%、28.8±8.010)与随访到实际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即MMP-14表达与VEGF的高表达以及D2-40的高表达(淋巴管高密度)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1.通过对吉林大学口腔医院近十年的病例资料调查显示,吉林省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58.25±11.07岁之间,好发部位依次为舌部、口底、牙龈、唇部、颊部以及其他部位。2.MMP-14的高表达,提示口腔癌患者生存率低、预后较差。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发生上皮与间充质的转化,从而促进口腔癌细胞的侵袭转移。3.MMP-14、VEGF与D2-40的高表达,提示口腔癌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证实MMP-14是参与口腔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