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中药“防哮饮”早期干预治疗对哮喘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含量水平的变化以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计数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为“防哮饮”早期干预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卵蛋白(OVA)致敏液激发复制小鼠哮喘模型,将6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A正常对照组、B哮喘模型组、C防哮饮小剂量组(10g/kg〃d)、D防哮饮中剂量组(30g/kg〃d)、E防哮饮大剂量组(50g/kg〃d)、F布地奈德(BUD)组。B、C、D、E、F组:于第1天和第14天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抗原液(10%OVA溶液0.1ml和10%氢氧化铝溶液0.2ml)。于第21天起将各组小鼠分别臵于容器(20cm、30cm、40cm)中,以5%OVA溶液10ml空气压缩雾化吸入进行抗原攻击,每天一次,30min/次,连续7天;A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OVA以同样的方法致敏激发小鼠。中药防哮饮组从第1天起,将中药防哮饮按小剂量(含生药0.5g/ml)、中剂量(含生药1.5g/ml)、大剂量(含生药2.5g/ml)灌胃给药,每天一次,每次0.4ml,共27天。A组和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F组于第1天起开始雾化吸入0.5mg/mlBUD溶液2ml,2次/天,每次25分钟,共27天。各组在最后1次激发后24h(第28天)将小鼠麻醉后摘眼球取血约1.0ml,离心取上清,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IL-13的含量。取血后的小鼠行双下肢股骨截取术,骨髓灌洗液原液涂片,光学显微镜下检测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计数。 结果:(1)哮喘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血清中IL-13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防哮饮中、大剂量组和BUD组与哮喘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中IL-13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防哮饮小剂量组与哮喘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中IL-13的含量降低,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2)哮喘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骨髓 EOS百分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防哮饮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和BUD组与哮喘模型组相比,小鼠骨髓 EOS百分计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防哮饮小剂量组小鼠骨髓 EOS百分计数与哮喘模型组相比,小鼠骨髓 EOS百分计数降低,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防哮饮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小鼠骨髓EOS百分计数与BU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1)哮喘模型组小鼠血清IL-13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提示IL-13参与了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药防哮饮各组及BUD组干预治疗能明显降低哮喘小鼠IL-13含量(P<0.01),这可能是其抗哮喘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2)中药防哮饮可以明显减少哮喘小鼠骨髓EOS百分计数,这可能是其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3)防哮饮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对降低 IL-13及减少骨髓EOS百分计数与西药BUD组相比,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