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沉默与表达行为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是沉默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在一些课堂上几乎看不到沉默的学生,沉默显得珍贵,学生开始呼吁“请给我保持沉默的权力”。教师如何在学生的沉默与表达中寻求平衡点成为学校和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这一教育现象,深入小学课堂对学生的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合文献分析法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的现状,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的影响因素。学生的积极表达是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课堂沉默也是课堂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课堂沉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是对研究问题的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的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论述和说明。第二部分:课堂场域下的学生行为。课堂是各种资本和权力的冲突和承载体,在课堂场域中,教师以行为规范和惩罚为依据,以身体为作用点,以话语为载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训,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行为标准。第三部分:学生课堂行为的现状描述与分析。在教师话语霸权下的课堂,学生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教师通过话语剥夺、有效控制和意识内化等手段控制着学生的话语权,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沉默的服从;学生话语权的被动赋予造成了学生表达自由性的严重缺失,出现了为了“迎合”教师而失真表达的现象;面对教师的种种限制,学生也会通过博弈、适度调整等手段进行权力的争取,课堂就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控制和反控制下进行的。第四部分: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从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一般可以把学生沉默类型分为无知型、无奈型、顾虑性、思考性、环境型和顺从型六种,从学生主体的意愿方面,可以把学生课堂表达分为进取型、配合性、表现型、畏惧型等六种。影响学生课堂沉默与表达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交际风格、回应习惯、教学风格和师生关系;学生自身因素,包括学生自我观念、性别语言特点、学习风格、原有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课堂环境因素,主要指课堂气氛和班级规模;文化因素,包括面子意识、权威观念、谦让态度、求同思想和传统文化对沉默的认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着学生课堂的沉默与表达行为。第五部分:结语。尊重沉默,激励表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调适课堂规范,健全评价制度,在学生恰如其分的沉默与表达中演绎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