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以及当前的大学评估、排名中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失衡,质量与效益失衡,重实力轻管理增量,重“硬件”轻“软件”,重静态指标轻动态指标等现象。 “二次相对效益法”的提出为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一所大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二次相对效益法”所揭示的评价理念基础上,同时依据已有的“组织有效性”、“学校有效性”、“院校有效性”理论及研究成果以及“人类发展指数”的“门柱指数法”,建立了高等院校有效性框架和度量体系。 高等院校有效性框架包括高等院校有效性概念,度量模型,度量标准,度量指标以及度量方法。 本文在收集和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有效性概念给予了新的界定。新界定的“高等院校有效性”是指一个系统的、不断进行的,对院校在朝向其使命与目标过程中,收集、分析有关于达标情况与成果的指标、数据与信息,并加以度量与表达的过程,用此度量的结果帮助决策的制订和促进改革。它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一个多维的而非单维的,而且是一个正在形成与完善着的创设增值的过程与方法。 重新界定的概念特别关注于高等院校目标的多元性、动态性、层次性以及高等院校的运行过程是个创造增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不同时期不同要求的过程。在这一概念指导下,高等院校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不断制定和实现新目标的能力,最大程度上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并尽可能避免外界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重新界定的“高等院校有效性”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有效性的三维空间模型。高等院校三维空间模型包括质量(含教育质量和科研质量)、效益、和行政管理三个维度,并以利益相关者满意度作为主要度量标准。 根据高等院校的功能和服务对象,本文在高等院校有效性三维空间模型中确定了用人单位、学生(含在校生和校友)、出资人(含政府等)、科研项目委托人(含政府等)、专家、员工为高等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并经过比较分析论证,建立了高等院校有效性度量指标体系,共12项,即:质量维度下包括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毕业生自我满意度,在校生满意度,教授人均科研经费数;效益维度下包括办学收益率,学生成本折扣率,自筹经费率;行政管理维度下包括使命、目标与定位的确立与阐明,规划、政策、制度的制订与执行,监控、评价与反馈系统,校园文化与环境。 本文采用调查法、统计法和专家打分法获得各项指标的数据,并运用“人类发展指数”的“门柱指数法”将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将三个维度的不同量纲换算成指数以便进行数学运算。 最后本文采用“二次相对效益法”对不同院校不同年度有效性相对指数进行了横向比较。 最终高等院校有效性可用有效性指数和有效性相对指数表示,并比较。高等院校有效性框架及度量体系就当前来看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 到推广和应用:从理论上引导高等院校如何办一所更加有效的学校;用于度量高等院校改革效果,从而调整改革方向与策略,促进高等院校的改革;指导院校制度、规划与政策的制定;为学校自评和对院校排序提供指导原则和方法;指导校内各部门或新项目,如新学科、专业,跨学科的专业以及新系、新学院等设立的论证、度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