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来实现。干扰素(Interferon,IFN)系统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IFN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它主要通JAK-STAT信号途径诱导IFN刺激基因(Instimulatedgene,ISG)的表达建立动物细胞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增殖。作为一种ISG,ISG12能受IFN-α诱导上调表达,它是一种新发现的先天免疫调节器,它能够调节抗炎细胞核受体,并在细胞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一些研究发现,ISG12基因可能参与了JAK/STAT信号途径的信号传递。ISG12基因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已经被监测到,但是针对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却很少。为了研究ISG12的抗病毒活性,根据已发表的ISG12蛋白的m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扩增一条分子量为352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经测序分析,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禽属ISG12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证明已经成功扩增到正确的ISG12基因。将该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32a-C12,工程菌p32a-C12/BL21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获得了分子量约30 ku的目的蛋白,重组蛋白经Ni2+琼脂糖凝胶柱层析纯化得到的单一的目的蛋白。将纯化的ISG12蛋白梯度稀释(50μg/mL、25μg/mL、12.5μg/mL)后处理CEF细胞12h,结果50μg/m L和25μg/mL的ISG12蛋白都会引起细胞凋亡,而12.5μg/m L的ISG12蛋白在眼观上对细胞没有影响。因此将ISG12蛋白稀释到高(12.5μg/mL)低(2.5μg/mL)两个浓度处理CEF细胞和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12h,利用MTS法检测ISG12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浓度(12.5μg/mL)的ISG12蛋白能够显著降低PBL细胞的活性,而低浓度(2.5μg/mL)的ISG12蛋白能够显著提高两种细胞的活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ISG12蛋白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以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1215株作为病毒模型进行抗病毒活性试验。试验一:将病毒感染ISG12蛋白预处理12h后的CEF细胞和PBL细胞;试验二:将ISG12蛋白与病毒混合后一起感作CEF细胞和PBL细胞。以管家基因为参照,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的载量。结果显示AIV 1215株在CEF细胞上的复制水平几乎没有差异,而AIV 1215株在PBL细胞上的复制水平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合适浓度的重组ISG12蛋白在体外能够抑制AIV 1215株在PBL细胞上的增殖但是在CEF细胞上却没有明显作用,这或许与ISG12蛋白抗病毒的机理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