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蛾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cDNA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是降解昆虫体内几丁质的关键酶之一,具有调控昆虫发育、变态和生殖等功能,是一种重要的糖苷酶。几丁质被分解时,首先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成小分子的寡聚物,之后被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降解为单分子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本研究克隆甘蓝夜蛾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全长c DNA序列,对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构建了进化树,并进一步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该序列的蛋白,进行纯化和复性,获得了有活性的目的蛋白,为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蛋白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基因的时空表达进行研究,同时,体外注射蜕皮激素和ds RNA对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因进行功能的研究。本试验扩增得到甘蓝夜蛾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Mb NAG(Gen Bank登录号:KP730442)。该基因含有2445 bp,包括一个开放读码框大小为1782bp,编码一个多肽含有594个氨基酸,其相对分子量大小约为67.8 k Da,等电点为5.11。该序列含有G20家族保守活性位点HMGGDEVSERCW,判定该基因属于GH20家族中的一员。推导得到的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因含有三个N-位糖基化位点。与甘蓝夜蛾与八字地老虎和小地老虎的一致性达到85%和84%,综上所述,本试验克隆的基因是甘蓝夜蛾的一条新的β-N-乙酰葡萄糖胺糖苷酶基因。原核表达成功表达外源蛋白,分子量与预测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表达的蛋白为包涵体蛋白,蛋白经过充分洗涤、纯化、复性获得纯的目的蛋白,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该蛋白为目的蛋白。复性及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随着p H的升高,重组蛋白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 H=7时活性最高为39.33 U/m L;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34℃时活性最高为31.33 U/m L。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甘蓝夜蛾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都有mRNA水平的特异性表达,1-6龄虫体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预蛹期表达量最大,蛹期又降低。在围食膜中该基因的表达最高,是前肠的54倍。Real-time PCR分析激素处理后Mb NAG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浓度为2μg/μl,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明显,与对照趋势相同;浓度为6μg/μl和18μg/μl时基因表达量在48 h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3.92和6.56倍;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蜕皮激素影响,且浓度为18μg/μl时变化明显。RNAi结果表明,注射48 h后,处理组虫体中Mb NAG基因表达量下降60%;注射72 h后,处理组下降到67%。同时,试验组虫体出现不能正常蜕皮、羽化和死亡现象,到完全羽化为成虫死亡率达到52%。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碱化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于缓解异丙酚注射痛上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无痛人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给予盐酸利多卡因(5ml 0.9%生理盐水+5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酶谱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2月期间4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0
目的:分析龋坏所致牙髓炎应用根管治疗术联合干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5月-2015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龋坏所致牙髓炎患者7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机的方法 拔除下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下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106例,并随
目的:探究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用药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6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实验组30例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药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该虫分布广泛,是我国各个茶区害虫的优势种群,为茶园普发性、常发性害虫。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