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四个中医证型(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的分布特点及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分析并总结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为其在中医诊疗中的规范化研究方面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方面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分析2015年6月至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筛选出糖尿病肾脏病Ⅲ期、Ⅳ期及Ⅴ期患者200例,另设60例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为对照组,参考中华中医药医学会肾病分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进行辨证分型,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与舌苔脉象,分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4个证型,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及实验室指标记录。进行分析、整理。所有计量资料记录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糖尿病肾脏病组平均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病程长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肾脏病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1)。2.200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分为4个证型,其中阴虚燥热证41例(占20.5%),气阴两虚证68例(占34%)、脾肾气虚证53例(占26.5%)、阴阳两虚证38例(占19%),其证型分布特点如下:阴阳两虚证<阴虚燥热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3.糖尿病肾脏病Ⅲ期症状出现频率大于70%的有倦怠乏力、口干、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糖尿病常见症状,寐差、大便干结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在40%以上;糖尿病肾脏病Ⅳ期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除Ⅲ期常见的口干、口渴之等症状之外,肢体浮肿、头晕等症状出现的频率增多,在30%以上;糖尿病肾脏病Ⅴ期口渴、多饮出现频率较前减少,头晕、心悸、肢体浮肿、畏寒、小便量少、恶心等症状出现的频率较前明显增加。其中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肢体疼痛、肢体发凉等症状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均在50%以上。4.糖尿病肾脏病组男性患者99例(占49.5%),女性患者101例(占50.5%);中医各证型间,在年龄方面,阴阳两虚证的平均年龄最大,为(65.65±10.90)岁,高于其他三组证型(P<0.05);在病程方面,阴阳两虚证的平均病程最长,为(16.18±7.79)年,高于与其他三组证型(P<0.05)。5.糖尿病肾脏病Ⅲ期高血压患者有101例(占88.6%)、Ⅳ期高血压患者48例(占100%),Ⅴ期高血压患者38例(占100%)。糖尿病Ⅳ期、Ⅴ期高血压患病率高于Ⅲ期,两两比较(P<0.01),认为各期DKD高血压患病人数差异显著。6.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表明,超重肥胖(OR=2.771)、高血压(OR=18.810)、血脂异常(OR=1.101)与DKD发生呈正相关。结论:1.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偏大、糖尿病病程较长有关。2.糖尿病肾脏病证型分布特点如下:阴阳两虚证<阴虚燥热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型是糖尿病肾脏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阴阳两虚证可能受糖尿病病程、年龄的影响更大。3.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肥胖可能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