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及削减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市污泥的产量日益增多。污泥的高含水率和其中富集的大量污染物质一直阻碍着污泥的后续处理处置,污泥脱水和污染物去除技术也一直是国内外污泥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大量残余抗生素通过污水管网汇集在污水处理厂中,诱导了微生物体内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形成,使得污泥成为了 ARGs的重要富集区。因此,在有效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同时实现对ARGs的去除对于污泥减量化和无害化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4-)的过硫酸盐氧化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性质相对稳定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课题尝试利用ZVI/S2O82-体系配合化学酸化,利用·SO4-产生氧化效果对经过酸化释放的污泥EPS进行降解,同时利用铁离子对破碎的污泥絮体进行重新絮凝,使得污泥在保持较高脱水程度的基础上同时提高污泥的脱水速率。在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同时对因细胞裂解而释放至外部环境中的ARGs进行降解,从而实现同时促进污泥脱水和去除污泥中ARGs污染的目的。本文以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索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促进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的最佳条件;研究不同pH条件下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促进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的机制;研究零价铁或二价铁活化过硫酸盐削减污泥中ARGs的效果;对零价铁或二价铁活化过硫酸盐削减污泥中的ARGs的机制进行探究。经过研究发现:(1)在污泥 pH2.52,ZVI 添加量 0.080 g/g DS,Na2S2O8 添加量 0.273 g/g DS 时(摩尔比1.25:1),ZVI/S2O82-调理能够在保持酸化污泥高脱水程度(泥饼含水率69.80%)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提高污泥的脱水速率(CST降低70.94%,SRF降低40.75%),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污泥的脱水性能。经过经济成本核算,ZVI/S2O82-体系调理污泥相对其他调理方法也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2)化学酸化是污泥微生物细胞破解和污泥絮体破解的主要原因,污泥微生物的破解导致了污泥EPS的释放,使得污泥脱水程度提高的同时降低了污泥的脱水速率,而在酸化基础ZVI/S2O82-体系对污泥EPS的降解作用和反应中铁离子导致的重新絮凝作用使污泥在维持较低泥饼含水率的同时重新降低了 CST和SRF。pH在ZVI/S2O82-体系调理污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污泥pH的不断降低,ZVI/S2O82-体系对大粒径的破解效果和大分子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效果逐渐减弱,而对小粒径和污泥絮体的重新絮凝作用逐渐显现,在污泥pH为2.5时,氧化和絮凝效果逐渐达到平衡,达到了最好的污泥脱水效果。(3)研究发现,在pH2.49-7.03的初始条件下对污泥进行ZVI/S2O82-或Fe2+/S2082-体系调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总ARGs,胞内和胞外的intI1含量,在pH为2.49的条件下利用ZVI/S2O82-体系调理酸化污泥得到了 ARGs和intI1的最好削减效果(总ARGs:1.31个数量级;intI1:2.85个数量级)。但是,上述调理也造成了胞外ARGs总量的升高(0.45-0.82 个数量级,p<0.05)。(4)pH2.49-7.03的初始条件下对污泥进行ZVI/S2O82-或Fe2+/S2O82-系调理过程中,胞外ARGs总量的升高主要是由于部分抗生素抗性基因(aadA-01,aadA-02,aadA1,aadA2-03,strB)在胞外的积累所造成的。通过对不同ARGs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得知,部分难降解ARGs的潜在微生物宿主对外部调理的抗性造成了其在胞内的低降解程度。而通过对纯净的污泥滤液进行酶和.S04-的调理对比发现,污泥中胞外ARGs和intI1的降解主要是由·SO4-造成的,aadA-01,aadA-02,aadA1,aadA2-03和strB相比于其他ARGs和intI1在·SO4-的降解过程中的抵抗能力更强,其中的原因可能和不同的基因序列结构有关。研究发现,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配合酸化的方法调理污泥能够有效地提高污泥脱水效果,解决了单纯化学酸化提高了污泥脱水程度而恶化了脱水速率的问题。同时,利用零价铁或二价铁活化过硫酸盐配合酸化调理污泥,对污泥中的大部分抗生素抗性基因都有明显的削减效果。
其他文献
T11油藏历经多次调整,取得很好的开发效果,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加剧,层间矛盾突出,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原有的注水开发方案已无法满足此阶段油田提高采收率的要求。因此,针对T11油藏现状,分析井间优势通道分布情况,综合考虑油藏参数进行层系细分并综合调整注采方案,对油田实现长期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T11油藏优势流动通道发育状况,从静态资料和动态生产资料入手,将指标计算法(考虑吨油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油田已经进入开采后期,综合含水率上升,结垢问题严重。结垢物质主要有碳酸盐垢和硫酸盐垢,而硫酸盐垢具有溶度积小、结构致密、硬度大等特点,较难治理。油田上曾使用过超声波、磁场及高频电场等物理防垢方法,但这些方法经现场实践发现,使用效果不佳,且成本较高,现场应用有限。为此,根据水处理工业中的浅池理论,研制了一种物理法定点除垢装置,将不同地层、不同井的采出液在进入汇管混合输送之前,先通
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程度仍然较低,由于油藏结构复杂水驱效率比较低,急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进行改善水驱方式的实验研究,满足油田提高采收率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典型缝洞组合模型水驱后剩余油,开展了改善水驱方式及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在调研缝洞型油藏物理模拟和矿场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塔河油田实际地质情况,采用逆向建模法,解决了根据塔河油田地质模型坐标逆向建立三维缝洞型油藏模型的问题。并优选典型的
河南油田稠油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超稠油储量较高。目前,对于粘度非常高的的超稠油的现场工业化开采还是主要依靠传统的高温蒸汽吞吐方法为主,但是采用常规蒸汽吞吐技术开采超稠油采收率较低。为了改善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二氧化碳与降粘剂辅助蒸汽吞吐对于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据此对其参数进行优化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研究河南油田A区块超稠油性质为基础,实验测定超稠油的四组分含量,地层水矿化
本论文以目前聚合物驱油技术中温度和无机盐离子等因素容易导致聚合物降解出现粘度降低的背景情况,结合海上油田以海水配制注入聚合物溶液时对其抗盐性能的要求标准,重点探索了提高聚合物抗盐性能的方法。文章的思路借鉴超支化聚合物以及多糖接枝的核壳聚合物结构,以纳米二氧化硅为核心制备了一系列具有支化结构的抗盐聚合物。文章第一部分采用低温-中温引发的方法合成了线性聚合物,探索了几种具有耐温抗盐能力的单体(AMPS
单线态氧(1O2)的产生能够引起植物不同的胁迫响应,高浓度1O2会引起植物氧化损伤,低浓度1O2可以作为信号参与植物对胁迫的响应过程。然而,到目前为止,1O2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不同胁迫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紫茎泽兰致病型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产生的毒素 TeA(Tenuazonic acid)是一种光合作用抑制剂。TeA能
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是一种泌盐盐生植物,是研究抗逆基因的优良遗传资源。SOS1编码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驱动胞内的Na+向外运输。我们将柽柳SOS1在棉花中过表达,进一步验证其耐盐功能。本研究在比较了 6个不同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耐盐性的基础上,通过VIGS技术构建GhSOS1沉默植株,从表型、单株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断块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这一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如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断层边角处剩余油动用程度低等。因此,如何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进行高效开采,实现剩余油均衡动用成为亟待决绝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复杂断块油藏的平面均衡动用技术。首先分析不同断块类型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平面剩余油的储量丰度分布特征,应用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表征剩余油分布的均匀程度。采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陆上油田已经步入了特高含水阶段,此时储层内注入水的流动占据了地下流体流动的主要地位,剩余油以高度分散相的状态参与到流体运移之中,因此对处于特高含水阶段时剩余油的流动能力进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以及理论分析得出,当油藏处于特高含水阶段时,地下剩余油的流动特征可以由一个门限压力进行表征,由此提出了油相流动门限压力梯度的概念。其次得出对于处于特高含水阶段
砾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渗透率低,提高砾岩油藏的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在目标区块油藏地质特征、油藏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场取心开展了单岩心、并联岩心二氧化碳驱实验,研究了温度、回压、驱替速度、渗透率组合等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现场岩样的铸体薄片进行观测,筛选出最能代表砾岩油藏特征的铸体薄片,并据此刻蚀了微观透明仿真模型;利用微观透明仿真模型进行了二氧化碳微观驱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