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致神经元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红素是血红素代谢的最终产物,当胆红素代谢异常,产生增加或排泄减少时,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则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上即可形成黄疸。新生儿期,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其死亡率很高。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真核细胞ATP依赖的非溶酶体蛋白降解系统。UPS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稳态、调节细胞的生存中起着关键作用,它的功能抑制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而胆红素可以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和功能,这是否构成胆红素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为阐述这一问题,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原代海马神经元和新生SD大鼠,观察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探讨胆红素是否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和功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神经元的损伤。  第一部分: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方法的改进与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以获得高纯度、高活力的海马神经元。  方法:取出生24h内新生鼠,断头取脑,置于装有预冷D-hanks液的培养皿中,小心分离两侧海马,经0.25%胰酶消化15-20min后,终止消化,200目筛网过滤,离心弃上清,加入含有B27的Neurobasal无血清培养基重悬细胞,将细胞接种在PDL包被的12孔板上。24h后更换含有B27的Neurobasal无血清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生长状态,MTS法测定不同时间神经元细胞的活力,用Tau-1和MAP2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实验,鉴定海马神经元的纯度。  结果:  1.海马神经元种植3h后,少部分细胞贴壁,单个均匀分布,折光性强,种植6h后,神经细胞表面可呈现单个或者多个层状伪足。12h后,大部分细胞贴壁,多数神经元出现无分支的突起,24h后,细胞完全贴壁,可见双突起和多个突起的神经元。72h后,海马神经元胞体饱满,立体感较强,胞浆丰富,突起之间相互形成突触联系,神经元极性完全建立。5-6d的神经元,胞体较前更饱满,立体感及折光性强,突起极其发达,互相连接,形成密集的神经纤维网络。  2. MTS法测定结果显示,在培养1-8d时间内,海马神经元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活力增加,第8d细胞活性到达高峰,继续培养时,活力开始下降。  3.经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Tau-1和MAP2免疫荧光鉴定,海马神经元纯度为(95.5±2.4)%,用无血清神经元培养基进行原代海马细胞培养,同时未加阿糖胞苷抑制神经胶质细胞,能够获得高纯度的海马神经元细胞。  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法,对24h内的新生SD大鼠进行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此方法可靠,可获得高纯度的神经元细胞,同时,细胞活力良好;为了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不采用阿糖胞苷处理,并未发现胶质细胞的生长。该方法为神经疾病体外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材料。  第二部分:胆红素致神经元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在原代海马神经元和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水平,探讨胆红素对神经元的损伤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用胆红素处理原代海马神经元,通过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拍照,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blot检测K48、Ub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  2.新生SD大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胆红素3d,2次/d后,观察新生鼠的一般状况并拍照,取脑组织进行HE和尼氏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测K48、Ub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  结果  1.海马神经元培养1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胆红素继续培养不同时间,结果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神经元轴突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增加,且该抑制作用与蛋白酶体的抑制剂ps341效果相似。  2.海马神经元培养3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胆红素继续培养6h、12h、24h,结果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元死亡数量逐渐增多。而加入相同浓度的胆红素前体物质胆绿素,处理相同时间后,发现胆绿素对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无影响。  3.海马神经元培养3d后,不同浓度的胆红素处理24h,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染料JC-1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随着胆红素剂量的增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表明细胞出现凋亡。  4.海马神经元培养3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胆红素继续培养不同时间,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Ub的荧光逐渐增强,表明泛素化的蛋白质在神经元内聚集增多,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作用24h后,25μM的胆红素导致泛素化的蛋白质聚集成团,堆积在突丘部位。Bax, Caspase-3的荧光结果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增加,荧光逐渐增加,说明细胞内凋亡蛋白增多,且神经元凋亡数目增多。上述效应与ps341相似。  5.海马神经元培养3d后,胆红素作用24h,Western-blot检测发现: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泛素化的蛋白质聚集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增多,并且,根据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推测,胆红素先抑制蛋白酶体的功能,后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它们之间有时空关系。  6.1d龄的新生SD大鼠,腹腔注射50μg/g,100μg/g剂量胆红素,共2次,末次注射12h后,取海马神经元培养,结果显示:注射胆红素后的新生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显著抑制,突起长度变短、数量减少,神经细胞存活的数量明显减少,经细胞计数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7.新生3日龄SD大鼠腹腔持续注射胆红素3d后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增高,一般表现逐渐变差,皮肤黄染加重;HE染色显示:随着胆红素剂量的加大,脑组织神经元细胞逐渐变小,胞浆蛋白聚集和浓缩,浓度为100μg/g时部分细胞核固缩;尼氏染色显示:尼氏小体数目明显减少,颜色逐渐变浅,神经元细胞变小,100μg/g剂量组神经元部分溶解甚至消失;免疫组化实验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结果与海马神经元结果一致,随着胆红素浓度加大,海马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增多,且泛素化蛋白质聚集增加,神经细胞发生凋亡。  结论:胆红素能导致海马神经元细胞和新生SD大鼠神经元损伤,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蛋白酶体功能,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实现的。这可能是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
其他文献
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发生发展机制非常复杂且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多种信号途径或转录因子的异常活化起重要作用。核转录因κB(nuclear factor B,NFκB)作为一类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