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英篆书形式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梦英是五代末、北宋初的篆书名家,“帘前赐紫”以玉箸篆闻名于世,陶谷谓“阳冰死而梦英生”,备受名流士族推崇。北宋初年太宗稳定政局、振兴书学、复兴文字、封禅刊碑,带来篆书创作与研究字学的热潮,梦英大师正是当时的先行者与风向标,创作出了经典法帖《篆书千字文》以及字学著作《十八体篆书碑》等,其结字朴茂,意趣高华,字形极具个性,不墨守成规,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以其篆书的形式美为重点,将《梦英篆书千字文》与《泰山刻石》、《三坟记》、《峄山碑》等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其独特的结字造型之美和风格特征,分析梦英篆书的取法和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创作思维。梦英的篆书取法李阳冰与杂体篆书,在字学复兴、篆书创作热潮的情况下,与郭忠恕等交流借鉴,提取创作元素。虽与徐铉都是传承“二李”,但因审美取法与书学理念的不同,徐铉篆书肃穆宽博、方正雅致,梦英则更加关注其行笔的流畅性,追求婉转圆润,细挺坚韧,走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玉箸篆道路。以梦英篆书为代表的宋代小篆是玉箸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复兴“斯冰之法”,确立正统篆书地位,为后世元、明两代的篆书的延续,以及清代篆书的辉煌创造了条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风格肃穆严谨的玉箸篆在后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玉箸篆本身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值得探索。现当代,小篆创作出现结构上偏随意化,用笔偏行草化的倾向,重新复兴和研究玉箸篆书及字学,肯定其本身的价值对现在篆书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绘画的叙事性使得绘画艺术有了更多的表达内容和美学追求,在绘画的叙事中画面的情节性进一步丰富了绘画的艺术表达。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是在文学和戏剧中的解释;一幅情节性的人物画则是由特定的人物造型语言和情景设置来完成的。情节这个词在文学和戏剧中提到的较多,在绘画里也有情节多样的呈现。情节的安排不仅代表了画者的布局观,
学位
本文搜集古籍文献资料和馆藏作品的图片资料,分析李迪花鸟画的题材选择、造型特点、用笔方式、设色风格和意境营造方法,并且研究两宋时代背景下的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画院和民间绘画的发展对李迪的审美取向和绘画表现技艺的影响,探究李迪花鸟画的流传情况和对后世的影响。宏观的研究李迪的花鸟作品,一是因为以往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李迪的一件作品进行分析,本文将古籍资料和流传的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可以较为全面的体现李迪
18世纪的韩国绘画在韩国美术史上比任何时候都要绚烂。朝鲜后期的80世纪,是一个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艺术充满魅力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金弘道作为当时的图画署画员,无论是在南宗画、平生图、神仙图、道释人物画、花鸟画、真景山水画还是肖像画方面,都表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才能,与郑敾并称为朝鲜后期画坛的两大山脉。其中他在真景山水画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山水,将皴法进行变形和发展,比郑敾画得更写实、细致,
学位
吴让之是清季杰出的艺术家,在书法、篆刻、绘画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本文对吴让之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生平史迹、游幕活动、金石活动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考证其师承渊源,对其早年求学生涯有了细致的了解,进而梳理其游幕时期所参与的著述校注活动,以及晚年参与的金石鉴藏、文字考证、碑帖摹刻等金石活动,揭示吴让之作为书画篆刻家之外的学问世界,分析学术在其一生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更好地理解其艺术成就,还原一个全
百年来,在中西文化比较之语境下,中国画之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着西化的倾向,对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而言,在中国画面对西方艺术浪潮冲击下应采取的态势问题上,最大的一次争议发生在1987年,以当时在系内举办的一次为期3日的中国画系教改研讨会议为表现形式。  本文以这次教改研讨会议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详细论述了与会教师所持的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画应当积极求变,以退为守,融合西方艺术;
学位
本文着重于全方位考察宋代篆书,以期填补宋代篆书宏观研究的空白。全书分五章,第一章以皇帝篆书和御书院制度的宋代篆书发展重要背景铺开,主要从文字学和书法艺术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第二章从宋代文字学史入手,重义理的宋学和重考据的汉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两条路径,以理学闻名的宋代又是重视古物考据金石学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高峰,两者似乎刚好相对,实则金石研究能为理学“疑古”提供证据,而理学的思辨性又能推动金石学的发
学位
李唐作为南宋四家之一,不仅对宋代绘画乃至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江山小景图》完成于李唐个人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从笔墨、技法、构图、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江山小景图》进行分析,并且与李唐其他时期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揭示李唐风格渐进性转变的过程。  
学位
元代的笔墨在山水画发展史中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由状物图真的功能性笔墨转向了畅神写意的抒情性笔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内涵,使“游观山水”转向了“抒情山水”。在元代山水画的笔墨之变中,倪瓒无疑是典型的代表,其笔墨的特质与意蕴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元代的审美格趣,而且又拓展了笔墨的审美境界,是由宋入元山水画笔墨价值与意义转变的典范。  本文以倪瓒《容膝斋图》的笔墨意趣作为切入点,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对倪
本文摩崖石刻为依据,从对字形用笔与结构分析、整体书风的解读、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刊刻未竟的原因分析等方面,对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各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宗教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双视角研究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法艺术,并阐述我们研究北齐刻经,要艺术性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不能脱离佛教文化背景与佛学精神奥义,而单纯研究其书法艺术。本文第一部分着重讲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及摩崖石刻的历史背景,介绍经石峪摩崖刻经
学位
本文以“碑帖融合书学观念”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对碑帖融合书学观念在长期的书学意识形态中形成,不断被社会化,具有公认的普遍性意义,并建构出复杂的语言形式和思想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通过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清代之前碑帖融合思辨性审美意识与书学实践的历史基础;意在阐明清代之前碑帖融合书学思想与审美意识传承着中国文化之基因,深思碑帖融合书学观念的形成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第二章,论证清代碑帖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