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清MMP-9、TIMP-1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室重塑的关系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二者水平或比例的改变可引起心室重塑。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室间隔缺损患儿介入治疗前后MMP-9、TIMP-1水平的变化,结合心脏超声心动图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状态的测定,以了解其二者水平及比值的变化与患儿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型室间隔缺损(VSD),且符合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标准适宜行介入治疗并已介入治疗成功的患儿共33例作为治疗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岁~7岁(4.70±1.40岁)。对照组选取本院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岁~7岁(4.82±1.31岁)。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其临床资料,对实验组的患儿介入治疗前及术后24小时、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健康对照组儿童采血测定MMP-9、TIMP-1;同时在介入治疗前、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主要评价心功能的指标包括:右室横径(RVTD)、右房横径(RATD)、左房前后径(LAAD)、左室收缩末前后径(LVESD)、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介入治疗前、术后24小时、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观察患儿心率、血压、心脏杂音、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性别、年龄、体重等参数上无显著性差异;2 MMP-9、TIMP-1的变化:介入治疗前两者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介入术后24小时出现短暂上升,术后5天开始逐渐下降,至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数值上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无差异;3 MMP-9/TIMP-1比值的变化: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MMP-9/TIMP-1比值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4房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变化:介入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RVTD、LAAD、LVEDD、LVESD、LVEDV、LVESV、SV均明显小于术前,随访至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逐步减小,而RATD、LVEF术后较术前变化不大。5 MMP-9、TIMP-1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性:治疗前后MMP-9、TIMP-1与RVTD、LAAD、LVEDD、LVESD、LVEDV、LVESV、SV均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TD、LVEF无明显相关性(P>0.05)。MMP-9与TIMP-1的相关系数为0.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MMP-9、TIMP-1水平可以有效反映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心室容量负荷、心腔结构的改变,可作为早期评估室间隔缺损心室重塑的一个评价指标,其有助于评估室间隔缺损患儿封堵术后的远期疗效及预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