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茨·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声誉。作为犹太人,民族身份问题影响着他的一生;作为家中的独子,家庭环境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冲突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他的生活中和作品里表现出了明显的反抗和屈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反抗和屈从进行界定。反抗和屈从是一对意义相反的概念,但是两者间却有着重要联系。反抗和屈从相生相伴,屈从也可以是一种反抗方式。此外,该部分还概述了卡夫卡的文学地位及生平,以及卡夫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探讨生活里的卡夫卡所表现出的反抗和屈从。主要从卡夫卡的犹太人身份和儿子身份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作为弱势的犹太人,卡夫卡不得不屈从于强大的基督教文明,向欧洲其他民族靠拢,但是他却始终尽可能地保持其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作为儿子,他的自由意志往往受到父亲赫尔曼的侵犯,父亲的意志总是凌驾于卡夫卡之上,对此,卡夫卡只能屈从。与此同时,他也会反抗,卡夫卡的反抗往往不是直接的反抗,而是以迂回的方式表达其反抗的决心。第二章从两个角度阐述卡夫卡主要作品中的反抗和屈从。第一个角度是正面反抗。正面反抗的典型形象有《地洞》中的小动物和《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艺术表演者。小动物尝试各种方式来摆脱那种莫名的恐惧,尽管始终无法摆脱这恐惧感,但它不会停止反抗这样的命运。饥饿艺术表演者的饥饿表演被人曲解,为了得到认同和理解,他坚守自己的艺术,以死来对抗被误解的境况。小动物和饥饿艺术表演者采取的是直接的反抗,而不像生活里的卡夫卡采用迂回式的反抗。第二个角度论述卡夫卡作品中在屈从和反抗之间徘徊的文学形象。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在流行营》中勤务兵和军官,还有《诉讼》中的约瑟夫·K等。《在流行营》中勤务兵像奴隶一样会进行偶尔的反抗,这只是基于眼前的利益。军官则是某种社会法则的代表,面对法则的失灵,他只能屈从,但是他用其所支持的社会法则审判处决自己,这又表明了他的反抗。约瑟夫·K同样反抗某种社会法则。他屈从于这种法则,并且开始在这种法则下行动。他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法则却证明他有罪,所以他是在反抗这种法则。第三章论述卡夫卡反抗和屈从的意义和价值。卡夫卡的反抗和屈从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自由。卡夫卡推崇的人生价值在于文学写作。并且,文学写作是卡夫卡的反抗方式。但是卡夫卡在无意识中已经屈从于文学写作,文学写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障碍,尤其是婚姻的障碍。卡夫卡所追求的自由是活着的自由,如他的小说《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中红彼得选择的自由,首先是确定选择活着的自由,接着是自由地选择实现此种自由的方式,然而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却充满了艰辛。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全文,再次明确全文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