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大幅度提升了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过程,改变了全球降雨格局。降雨模式变化能够改变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群落特性,最终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是多维的,具有能够同时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即生态多功能性)的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在驱动陆地生态多功能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降雨模式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方面,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了解仍然有限。2018-2020年,在陕西关中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夏季干旱、减少50%降雨量、增加50%降雨量和增加100%极端降雨频率的降雨模式变化模拟试验。本研究旨在探究降雨模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丰富与稀有类群、网络共发生模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分析降雨模式变化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关系,揭示降雨模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林地夏季干旱模拟试验包括自然降雨和隔绝降雨两个处理,主要探究夏季干旱过程干旱前期、干旱结束、恢复早期、恢复中期和恢复末期等五个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夏季干旱对干旱结束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提高了细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丰富和稀有细菌alpha多样性。夏季干旱显著提高了干旱结束和恢复早期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改变了干旱结束和恢复早期丰富和稀有细菌群落组成,降低了干旱结束、恢复早期和恢复中期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著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细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而夏季干旱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调控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其次,林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模拟试验包括自然降雨、减少50%降雨量、增加50%降雨量和增加100%极端降雨频率四个处理,主要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对不同降雨模式变化的响应特征。降雨量增加和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显著改变了细菌、真菌、稀有细菌、丰富真菌和稀有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减少、降雨量增加和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著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细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而降雨模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调控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再次,草地降雨量减少模拟试验包括植物多样性(低植物多样性和高植物多样性)和降雨(自然降雨和减少50%降雨量)双因素处理,主要探究降雨量减少过程不同植物多样性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变化特征。降雨量减少显著提高了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真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高植物多样性草地丰富细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丰富细菌群落组成和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稀有细菌群落组成、降低了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提高了真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著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真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植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和生态多功能性,也通过改变真菌群落组成间接调控生态多功能性。降雨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间接影响生态多功能性。最后,农田降雨量减少模拟试验包括冬季覆盖作物(休闲、长柔毛野豌豆、黑麦草、长柔毛野豌豆+黑麦草)和降雨(自然降雨和减少50%降雨量)双因素处理,主要探究降雨量减少过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转变特征。降雨量减少显著改变了高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农田真菌群落组成和长柔毛野豌豆处理农田丰富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减少对休闲处理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低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降低了高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著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真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冬季覆盖作物直接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同时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降雨模式变化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因素间接调控微生物群落、生态多功能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对降雨模式变化响应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网络共发生模式和土壤养分>群落组成和生态多功能性>丰富与稀有类群>多样性。降雨模式变化对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夏季干旱>极端降雨频率增加>降雨量增加>降雨量减少。生态系统对降雨量减少响应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农田。林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群落占主导作用,而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群落占主导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降雨模式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为调节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具有分布广、世代短、繁殖快、抗药性发展迅速等特点,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小菜蛾对目前市面上所有类型的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所以探究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迫在眉睫。解毒酶介导的代谢抗性在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中尤为重要,但小菜蛾解毒酶对很多杀虫剂解毒代谢的分子机制
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是相对于瞬时自由基提出的带有未配对电子的有机基团或化合物,半衰期可达到数小时到数月,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中。有研究表明,腐殖质是土壤中PFRs的重要载体。腐殖质的来源不同,所携带的PFRs的类型和活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进而会影响其潜在的环境行为。因此,本论文以腐殖质为研究对象,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lectron param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由于农作物系统磷素管理和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磷素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日益增强。磷肥施入土壤后,80%被固定,这会降低土壤中磷素的生物有效性,造成资源浪费,增加农民劳动成本。石灰性土壤上长期施用氮磷肥可能会影响土壤中磷的组成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在黄土高原
施用磷肥是提高土壤磷水平、维持作物高产的重要手段。由于磷矿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磷高效利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吸附固定,有效性降低,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另外,土壤管理方式的改变,如农田撂荒或裸地休闲等也影响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因此,理解施肥或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有效性的影响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延长磷资源使用寿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陕西关中平原1
砾石在全球尺度下广泛分布,土壤中存在的砾石毋庸置疑将影响土壤水文循环过程。砾石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位置。不同的砾石布设格局对坡面水文过程影响极其明显,特别是对于埋藏于表层土壤以上的砾石而言,因其不直接参与表土的水文过程而往往被忽视,但是这种砾石布设模式往往是引起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针对砾石在水文循环中的特殊性,收集大量有关砾石研究的典型文献,总结归纳出砾石研究的趋势变化以及
黄土高原苹果园以其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得以在该区域迅速发展,但这也不可避免的改变了区域的深层土壤水文过程。深层土壤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特征指标之一,对植被抵御干旱和地下水补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深层土壤水在植被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降水年(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消耗速率的认识并不充分。前人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0-5 m土层,而对于5 m以下土壤水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较
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损失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损失的重要来源。氧化亚氮(N2O)是一种生命周期长、增温潜势大的温室气体,是农田活性氮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氮功能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是土壤N2O产生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氮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受到耕作强度的显著影响。以深松耕和免耕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改善土壤健康和减少农田氮损失的农业管
黄土塬塬面广阔平坦,具有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条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粮果生产基地。然而长期严重的沟头溯源侵蚀,使塬面不断被蚕食,造成塬面萎缩,给塬面农田、村庄、城镇及厂矿安全带来威胁,并对当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以往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进行大尺度溯源侵蚀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影响因素模拟试验的机理研究较少。针对黄土高塬溯源侵蚀过程,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塬沟头溯源
土壤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旱作地区制约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土塬区,近三十年来果园建设渐成规模,粮食作物与果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各有特点,农田–果园镶嵌分布格局下的深层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及土壤水资源协同利用模式引人关注,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土壤水库功能,协调推进区域粮食生产与果业发展。本文在位于黄土塬区的庆阳、长武和洛川塬区分别选取不同树龄苹果园及邻近农田,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制约,加剧了区域粮食危机和生态安全隐患。黄土丘陵沟壑区自2010年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以来,整治土地约50万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黄土高原已整治的新增地土壤肥力低,结构性差,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着既定工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