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一种决策信心,主要在判断决策的过程中出现,是个体预测自己的能力、绩效等优于比较对象(他人或者一般群体)的一种认知偏差。个体的过度自信往往通过计算判断信心和判断正确率而得到。过度自信领域研究主要有四种理论:1)自我提升理论,该理论认为过度自信是一种个体的自我提升动机,这种动机被认为是“积极的错觉”。这种动机包括不切实际的积极自我估计、控制错觉和盲目乐观三个方面。通过该动机,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保持和提高自尊,并对自身具有的能力或者拥有的资源感到满意,从而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优于常人”效应是自我提升理论中最重要的效应。2)权重差异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人们与他人比较时,通常更容易关注自己的能力,对比较对象的能力缺乏相应的了解,当个体的绝对实力偏高时,有可能产生“优于常人”效应。权重差异理论有自我中心主义和聚焦主义两类。3)信息差异理论,是在权重差异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解释。当人们进行一项任务时,通常不能获得比较双方完整的能力和绩效信息。因而在进行简单任务时,人们不但会低估自己的水平,也会更加低估他人的水平,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比别人好。反之,在进行困难任务时,个体会高估自己的绩效,也会更加高估他人的绩效,使之相信自己比他人差。4)卢比孔河理论,是以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为基础,主要考察在比较过程或者冲突状态下的过度自信变化情况。因此,该理论研究多讨论过度自信与战争的关系,并希望为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来自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支持。在权重差异理论中,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判断主体的关注重心究竟是在自己还是在比较对象身上;在信息差异理论中,研究者则关注判断主体对判断对象的信息获取程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可供判断的信息不仅大多数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些信息也有不同的极性。关注信息的正负性对过度自信的影响,使之能提供更有利的策略供人们做出判断。因此,本研究主要围绕正负性信息对过度自信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包括两个实验,以信心、正确率、过度自信值为因变量,分别比较不同极性、不同难度、不同反馈情况下的信息对过度自信的影响。实验一是行为实验,采用生活事件比较的实验范式。实验共有105名被试,通过操纵信息极性(积极VS.消极)、事件难度(简单VS.困难)和评价对象(自己VS.他人)来考察在不同类型信息和不同事件难度的条件下,被试预测自己与他人经历生活事件的概率,从而探讨被试的判断信心差异。结果发现被试认为积极的事件更容易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消极事件则更容易发生在他人的生活中。被试相信简单事件比困难事件更容易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积极的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要大于积极的困难事件。但是在消极水平上,不管是简单事件还是困难事件,被试认为他人发生的可能性均大于自己。实验二同样是行为实验,采用常识问题测试的实验范式。实验共有86名被试,操纵不同的反馈(积极反馈VS.消极反馈)以及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点(答题前VS.答题后VS.反馈后)两个变量,探讨正负性信息给予的反馈对被试判断信心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给予被试积极反馈时,被试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绩效,产生过度自信;当给予被试消极反馈时,被试则更愿意低估自己的绩效,产生信心不足。反馈的时间点也对信心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本研究两项实验条件得到的结果,获得以下几个结论:1.被试认为积极事件在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比他人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更大;2.被试相信在自己的生活中简单的事件比困难的事件更容易发生;3.不管是简单还是困难的消极事件,被试都认为他人发生的可能性大于自己;4.在判断过程中,当人们获得积极反馈的信息时,更容易提升自己的信心;当人们获得消极反馈的信息时,则可能降低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