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和主体。在传统模式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由不同部门负责,属地管理和专业指导相互掣肘,导致社会组织发展受限,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政府和民间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向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场地经费、能力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推动社会组织的成长,这组成了社会组织的孵化环节。近年来,政府在保留双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在属地管理基础上向社会组织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和主体。在传统模式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由不同部门负责,属地管理和专业指导相互掣肘,导致社会组织发展受限,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政府和民间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向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场地经费、能力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推动社会组织的成长,这组成了社会组织的孵化环节。近年来,政府在保留双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在属地管理基础上向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场地经费、能力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服务,理顺了属地管理与专业指导的关系,将其纳入一个系统当中,称为“属地-属业”型双重孵化。“属地-属业”型双重孵化将属地管理与专业服务相结合,体现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放权,给社会组织以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长宁区的社会组织“1+10+N+185”模式实现了“属地-属业”双重孵化。具体来说,长宁区的社会组织“1+10+N+185”模式以长宁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为主体,10个街镇枢纽式管理为孵化平台,N个条线特色型枢纽式培育为品牌,185个居民区为基础。长宁区民政局建立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各街道建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围绕提供不同级别的管理和服务而形成良性互动。从“属地”上来看,有利于各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辖区内主管的社会组织以及辖区内新成立的社会组织;从“属业”上来看,在业务上,有利于业务主管单位对于辖区内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
“属地-属业”双重孵化体现了引导型政府职能。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政府需要社会组织完成城市建设中的部分职能,而现有的社会组织无法承接政府职能转变产生的新任务,由此需要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新定位,发挥引导作用推动社会组织成长。这种引导型政府职能属于新公共服务中的政府职能,即政府重新定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采取行动在公民、社区、政府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在社会组织孵化过程中,需要树立引导型政府的理念,构建社会组织产业链的模式以及优化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孵化的路径选择。
其他文献
审计委员会(AC)有效性中,财务专业知识在提高盈余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能否缓解盈余管理,既有文献提供了不同的证据。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meta分析综合了先前文献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与盈余质量之间相互对立的发现。结果证实,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会对中国企业盈余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和证券交易法规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其次,除了检
对于公司而言,人才无疑是首要资本,公司想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拥有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得到充足人才的支持,唯有如此,方能达到跨越式发展。 近些年,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很多公司的人才流失问题不断加重,X能源装备公司虽然作为央企但也不能幸免,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削弱了X能源装备公司企业竞争力[2]。本文将着眼于X能源装备公司近5年的人才流失数据,充分研究、挖掘不同类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旅游不仅具有庞大的消费基础,也能够打破过往的区位观念、民族观念,且在完善的交通网络支持下,旅游淡旺季也不如过往分明。 在旅游产业发展早期,游客的旅游目的大多为观赏美景、参观古迹,随着时代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游客对于旅游的要求也逐渐增多,更倾向于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知识、放松身心、实现体验。这意
针对农村居民点空心化和乡村衰落的问题,全球都在寻找措施和方法促进乡村振兴。我国也不例外,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都为农村居民点结构的重构和功能的调整做出相应指导。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农村居民点重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空间结构布局散乱,“三生”功能衰退,现有的结构和功能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性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年轻人从农村搬到城市;而与此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空巢现象越来越多。农村传统的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日渐衰退,现实中,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上出现空白,而又受限于农村整体较低的经济水平以及较为落后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方面使得企业在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与无利可图的局面,另一方面使得政府在选择包揽农村养老服务
我国的居民自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居民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90年代到21世纪初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运动中居民自治的基本制度被确立下来,新世纪的今天由居民需求引发的内生性居民自治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为居民自治增添了新内涵。居民自治中有两大参与力量一类是国家力量,一类是社会力量,国家与社会不同互动方式左右了居民自治的形态与发展,本文提出国家—社会互动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与科研比例失衡、绩效评价指标片面化的现象。因此,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评价的科学性,是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S高校为切入点,借助文献回顾、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和手段深入探讨区域特色研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府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要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种社会主体协同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政府不再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民间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资源动员中,社会逐渐形成了多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如今,在崭新的资源动员嵌入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开展资源动员对于提高民间公益组织供给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非常重要。 本文在资源动员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分析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尤其凸显了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因而社区治理的有关问题备受关注。从宏观层面上看,党中央对社会治理、政府职能履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微观层面上看,上海具体出台了“1+6”文件,“缤纷社区”行动计划等完善社区治理,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目前的实际而言,由于社区治理效率不高,公民自我治理不充分、利他性活动缺乏,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致使社区治理面临困境
针对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部门分割、协调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西方国家进行了“整体性治理”,通过跨部门合作等促进政府横向纵向的协调,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关的研究浪潮,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8次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越来越成为其中的主旋律,但部门间协同执行力不足、碎片化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越来越对领导小组产生路径依赖,领导小组在政治运作中起到了促进政策执行的作用,而学术界对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