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酸沉降对土壤—蔬菜系统影响的研究已很多,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酸沉降可使蔬菜生长发育受抑制,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病虫害增多,蔬菜宜种度下降等。但这些试验大多是采用室内模拟或调查所得出的结果,缺乏大量的田间试验。再者,由于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性,致使试验结果缺乏明显的可比性。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酸沉降危害现场时,因实际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另一方面,有关酸沉降对土壤—植物系统物质循环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由于土壤—蔬菜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养分循环方面,它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无限地自然延续(Self—sustaining)。随着产品的输出,在每一个循环周期中土壤—蔬菜系统都或多或少地有养分损失,必须靠人为补给和控制才能不断持续发展。可以推断,酸沉降—方面直接向土壤—蔬菜系统输入物质,影响循环特征;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其它物质发生作用而影响到全系统的物质循环。但这些影响的大小及其方向究竟如何,尚不可而知。本研究从物质周转的角度,以系统分析为手段,以土壤—蔬菜系统为边界,采用田间定点监测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酸沉降对土壤—蔬菜系统N、P周转的影响,为改善菜地生态环境,提高生产力,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及防治土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田间定点监测研究在三个酸沉降危害程度不同的地点同时进行。根据以往的研究和本项研究的调查结果,将九龙坡区九龙村、北碚区城区、北碚区转龙村分别划为酸沉降重污染区、轻污染区和对照区。在重污染区、轻污染区和对照区各选择一块150m~2左右较为平整的菜地作为田间试验用地,在土体60cm处埋设渗滤液收集装置采集渗滤液,并根据蔬菜对酸沉降的不同敏感性,分别选取酸沉降敏感作物(蕃茄)、中等敏感作物(豇豆)和不敏感作物(甘蓝)进行种植。试验从2000年5月起至2001年7月止,共进行了三季蔬菜种植,蔬菜的轮作顺序为豇豆—甘蓝—蕃茄。为使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各试验点的栽培管理措施尽量保持一致。在试验期间收集并分析所有降水、降尘样品,定时采集和分析植物、土壤及渗滤液样品,目的是研究不同酸沉降危害区N、P在土壤—蔬菜系统的周转平衡状况。 考虑到土壤—蔬菜系统中N、P的主要来源是人为的施肥活动带入,本试验采用强化模拟淋洗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在不同pH的模拟酸雨淋洗条件下,N、P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迁移特征。模拟试验采用2因子(酸雨pH,施肥)4水平的完全设计,酸雨pH(因子A)的一个水平分别为3。5、4.5、5.5、6.5,施肥(因子B)的一个水平分别为对照(CK)、有机肥(OM)、化肥(CF)和混施(OM+CF人供试土壤采自田间试验对照区,为株罗系沙溪庙组紫色岩层发育的灰棕紫泥菜园土,土壤经自然风干后过3刀nun筛,按试验方案与肥料混匀后装入内径5.4cm,高30cm的圆形塑料筒中,土柱高20cm,每柱土重595石g。根据重庆近几年的平均降雨量门 208.3 mm人考虑到设计方便,确定模拟试验年降雨量为 1200 mm,并按照重庆市多年月平均降水分布状况计算每月模拟酸雨的体积,按月降雨量对上柱进行淋洗,每月降水一次性滴加入土柱中。试验结果表明: 1.在酸沉降重污染区可观察到明显的叶片伤害症状。酸沉降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十分明显。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征豆、甘蓝和著茄三种蔬菜的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对照区。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虹豆的生物量分别为对照区的54.3%和46刀%;甘蓝的生物量分别为对照区的70.9%和55.9%;蕾茄的生物量分别为对照区的44.8%和48.8%。 2.N、P在蔬菜各部位的含量高低分布是由蔬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蔬菜中N、P养分含量高低与酸沉降污染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N、P含量的高低。酸沉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物量来影响土壤一蔬菜系统中植物库的养分储量。 3.田间试验结束后,重污染区、轻污染区和对照区的表层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0.68、0.44和0.34个单位,可见酸沉降污染越严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越大。模拟试验则进一步表明,施用化肥会加速土壤酸化进程。在土壤上种植蔬菜,一般不会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裸露土壤经降水淋洗后有机质则会下降。田间试验因干扰因子太多,土壤N、P养分变化与酸沉降污染程度没有明显夫系。模拟试验中土壤经降水淋洗后导致不施化肥处理土壤全N、全P和速效P下降,各处理土壤中的速效N则都有上升。方差分析表明,CK、OM与CF、OM+CF处理间上壤全N、全P和速效P的含量达到显著性差异,速效N含量却没有发现明显差异。pH3。5、pH4.5与pHS.5、pH6.5处理间土壤全N、全P和速效P含量呈显著性差异,速效N含量随降水酸度不同而呈显著性差异。 4.田间试验中土壤氮素淋失情况较严重,但没有发现磷的淋失。因地形和土壤质地等方面的原因,三个试验地的氮素淋失随酸沉降污染程度变化不明显。但模拟试验却发现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量远远大于氨态氮和磷酸盐的淋失量,且三 者的淋失量都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