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MS磁悬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地面有轨交通工具,其与传统的轮轨铁路相比,在爬坡能力、安全性、环保、经济性、舒适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德国TR技术的上海高速磁浮线已于2006年正式投入运营,日本采用HSST技术的东部丘陵线也于2005年投入运营,并已经取得优良的运营业绩。我国经过近10多年的研究,中低速磁浮列车采用了 EMS技术方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铁路现已进入最后的工程实践阶段。可以预见,未来EMS磁浮铁路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由于EMS磁浮列车悬浮时依靠控制系统产生电磁力,该悬浮在受到多种车-轨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发生磁浮车辆振动和轨道振动相互影响的特有现象。虽然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但在工程实践中并没有能够完全解决。在我国磁浮列车试验线中,也出现了很多与车-轨系统振动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为磁浮铁路国产化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显得十分急迫。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从EMS磁浮列车系统振动的内在机理出发,跟踪国内外磁浮车辆动力学和控制理论等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针对EMS磁浮系统振动机理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寻找有效抑制磁浮系统振动方法。EMS磁浮列车不同于传统轮轨铁路的关键在于使用电磁力代替了轮轨系统中的一系悬挂支撑力,这是磁浮系统特有振动问题的根源。本文第二章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单磁铁悬浮系统,考虑车辆-轨道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磁浮系统起浮后的静态悬浮过程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了系统振动的内在机理,讨论了悬浮控制器及车-轨主要参数对系统振动的内在影响,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为展开磁浮系统振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EMS磁浮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影响磁浮系统振动的因素较列车静浮时更加复杂。随着磁浮列车速度的提高,车辆以更快的速度通过轨道,必然使轨道的形变和振动增大,车-轨耦合后使整个车厢-悬浮架-轨道的系统振动变得更加剧烈,对磁浮车的稳定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第三章研究了 EMS磁浮列车运行中的振动特性,理论分析了悬浮控制器、车-轨主要参数对于振动影响的机理。提出了一种快速判断弹性轨道上磁浮列车动力稳定性的新方法,给出了相关的判据,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该研究为EMS磁浮铁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中低速EMS磁浮列车具有爬坡能力强的特点,但磁浮列车通过较大坡度的轨道时由于轨道快速变化,使系统稳定性变差,对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造成影响。针对磁浮系统轨道在坡道处的线路设计国内外并无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情况,本文第四章建立了磁浮车辆通过轨道变坡点的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了折线变坡点及竖曲线两种轨道条件下,车辆速度及轨道曲线等主要参数对系统振动的影响,最后进行相应的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论。该研究对于中低速EMS磁浮系统在上下坡处的轨道设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于高速EMS磁浮系统的轨道设计也具有参考价值。形成EMS磁浮列车振动的因素很多,如行驶中切割空气形成的力、推进及各种辅助设备形成的振动、车-轨耦合、轨道不平顺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其振动本身不可避免,如何抑制振动,提高磁浮列车行驶的平稳性、舒适性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由于EMS磁浮列车在国内的工程化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的减振技术在理论研究、工程实践方面还太少。本文在第五章中介绍了磁浮系统轨道谱及车辆振动评价指标,理论分析了 EMS磁浮车辆抑制振动的基本原理,分别就磁浮列车在静浮和运行中提出的振动抑制的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数值仿真验证。该研究对于国产磁浮系统的成功运营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文较系统的展开了 EMS磁浮系统振动的内在理论研究,分析了悬浮控制、车辆-轨道的主要结构、参数在系统振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并分别给出了抑制车辆静浮振动和运行中振动的具体方案,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中低速磁浮列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为完善我国磁浮交通系统的国产化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