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性状变化,并探讨了成熟的樟树种子在不同脱水条件下脱水耐性的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制,不同低温湿藏(层积)处理对种子萌发和相关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樟树种子的全生长期约21O d。在发育过程中,樟树种子的生物学性状(果皮颜色、种子鲜重和干重、含水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果实体积在150 DAA时达最大值,直径约为0.98 cm,但种子仍在继续生长,直到210 DAA左右达到生理成熟,此时果实黑而发亮。成熟种子每1000粒的鲜、干重分别约为186.42g和138.90g,含水量约为0.33gH2O.g-1DW。本实验采用硅胶脱水(快干)和室内自然风干(慢干)对种子进行脱水处理。通过测定种子的萌发率、活力指数、电解质渗漏率、贮藏物质及酶活性的变化等评价不同脱水速度对樟树种子脱水耐性或脱水敏感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硅胶脱水(快干)或室内自然风干脱水(慢干),都使种子电导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的脱水方式引起种子萌发率呈现不同的变化:最初的轻度脱水使种子的萌发率上升,快干处理可达到90.0%,而慢干处理种子萌发率只能上升至67.0%;伴随种子萌发率的上升,种子中SOD、CAT、POD等酶的活性也迅速上升。随着脱水程度加大,种子活力逐渐下降,且脱水至同一含水量水平时,慢干种子的活力下降幅度比快干种子的大;同时,种子中MDA含量急剧增大,SOD、CAT、POD活性下降,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持续上升,表明自由基得不到及时的清除,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膜的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但在种子脱水至趋于稳定的含水量之前,种子萌发率仍高于未脱水前的水平。根据以上结果,推测樟树种子具有一定的休眠特性,部分脱水能降低休眠的程度;另一方面,樟树种子具有一定的脱水耐性,但较大程度的脱水会对种子造成伤害,而且慢干比快干对种子的伤害更大。0℃上低温湿藏是解除樟树种子休眠的有效途径。温度较高时,种子达到最高萌发率的时间较短,但此后种子活力下降的速度也较快;0℃以下低温贮藏时,种子迅速死亡。推测在低温下湿藏或层积,有利于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外渗,同时也启动了种子萌发的生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