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公民的文明素质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而文明城市创建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契机。 失地农民是近年来城镇化农地征用所产生的一类特殊的转型群体。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发展,既面临着从农民向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更重要的是需要实现其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由农民向市民的置换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对提高公民整体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具有深层次的意义。镇江在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同时,也肩负着如何做好示范作用、实现文明创建长效化的现实要求,而加强失地农民的文明素质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以镇江市为例,于镇江市润州区的凤凰家园和镇江新区的平昌新城两个典型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进行采样,对206位失地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借鉴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失地农民文明素质评价体系,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镇江市失地农民的文明素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升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①失地农民文明素质评价体系涵盖为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素质、生态文明素质四大方面;②样本地区失地农民的文明素质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素质亟需提高,道德素质评价结果属于优秀的范畴,生态文明素质评价结果属于优秀的范畴。 本文的对策建议为:①完善失地农民社区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管理监督评估体系,构建失地农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提高失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②完善不文明行为惩罚政策制度,开展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以纠正失地农民的不文明行为;③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建立民意反馈机制以激发失地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④推进公益活动常态化建设,培养“全民公益”的意识以提升失地农民公益活动参与度;⑤加强环保知识教育,树立环保维权意识以巩固失地农民生态文明素质;⑥反复宣传文明创建政策和内容,开设有奖问答以加强失地农民对文明创建的认知;⑦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失地农民社区治理水平以高效、规范地提升失地农民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