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海明威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历先后创作出《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三部长篇小说。1954年海明威凭借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达到了他创作生涯的顶峰。海明威一生中文化心理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鲜明地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梳理出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讨论了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一个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直接制约着他的文学创作。作家作为社会的个体,其文化心理既有先天性的因素,即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又包含着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独特体验与认识。笔者对四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和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对照海明威的人生经历研究了其文化心理结构。海明威的文化心理结构经历了四个历程,从迷惘、厌战到对法西斯的抗争,到最后彻底的成熟。《太阳照常升起》以战后的巴黎为背景,描写了在一战中身心受创的青年战后的痛苦和困惑。他们的困境也是海明威本人经历的真实写照。《永别了,武器》描写了军人亨利和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海明威通过对比爱情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深深控诉了战争对个人幸福的摧残。《丧钟为谁而鸣》中亨利为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自愿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体现了海明威对正义战争的支持,是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大转折。《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不惜性命与鲨鱼搏斗保住战利品,以维护其渔民的尊严。年过半百的海明威在经历过混乱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后思想走向成熟,认识到在这个混乱的世界生命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永不放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