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社会技能相关因素及干预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方惩罚是指个体在面对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时,愿意付出个人代价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以往研究对第三方惩罚的演化和认知机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类研究大多针对于个体独自进行第三方惩罚进行探讨,但在现实环境下,个体在进行第三方惩罚时,大多都暴露在大量的社会惩罚信息之下,鲜有学者探究在个体独自进行第三方惩罚与接受到社会惩罚信息后个体的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区别,以及其背后的机制问题。
  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独裁者博弈范式和公共物品博弈范式的第三方惩罚,通过两项研究四个实验探究了社会惩罚信息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并基于社会规范激活理论加以解释。研究一两个实验通过在两种实验背景下呈现给被试其他同伴的社会惩罚信息(高/低),考察第三方是否原来会改变独自进行第三方惩罚时的惩罚力度,以符合其他第三方的惩罚决策。研究二两个实验通过探究由社会惩罚信息激活的不同的社会规范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控制社会赞许性)。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社会惩罚信息对第三方惩罚有显著的影响,当同伴的惩罚信息较高时,个体的第三方惩罚力度也会高;当同伴的惩罚信息较低时,个体的第三方惩罚力度也随之降低;
  (2)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后,描述性规范和指令性规范对第三方惩罚力度具有显著的作用,且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当描述性规范较低时,无论指令性规范处于较高或者较低的水平,第三方惩罚力度均较低,而当描述性规范的较高时,指令性规范的增强能显著提高第三方的惩罚力度。
  本研究基于现实现象出发,关注社会情境因素中的社会惩罚信息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个体在面对社会违规事件时,常常暴露在大量的社会惩罚信息之下,进而影响个体感知到的不同社会规范,最终对个体的第三方惩罚行为造成影响,了解其背后发生机制有助于个体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其他文献
在探究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问题行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自身因素这两个方面。校园作为初中生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是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校园环境的好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密切相关。社会排斥因其普遍性且严重性特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排斥行为可直接引发被排斥个体焦虑、抑郁甚至攻击行为。另一方面,校园排斥降低个体的社会连接、归属感与控
学位
社会文化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重要难题。根据国内外研究可知,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前人关于身份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多数探究了对内群体身份认同程度的高低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以及外群体认同程度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并未从身份认同对象的内在一致性关系角度开展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根据前人研究群际接触和外群信任分别对社会文适应有直接促进作用。但并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际接触与
学位
202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贵州苗族百鸟衣动物纹样应用研究——以《高鸟游鱼》陶瓷餐具设计为例学位申请人姓名秦小明培养学院美术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陈梅教授学科代码及名称135107美术研究方向民间美术论文提交日期2021年6月16日?
学位
学业拖延是初中生完成学业任务中遇见的重要问题,也是困扰学校教育者和家长甚至是学生主体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生的学业任务越来越重,纵使有很多“减压”口号,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是十分繁重。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初中生因为学业的繁重出现严重厌学、退学等情况。如何采用具体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业兴趣,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已经成为重点关注问题,也是当下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干
学位
“90”后员工离职、跳槽等现象越来越被组织所关注,探讨人才的流失问题变得十分有价值。“90”后员工多是独生子女,同时也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其特殊性导致了其工作价值观与以往员工不同,“90”后更在意“契约精神”,而非以往的“奉献精神”,这使其更容易有较高的离职意向。以往对离职意向的研究多是在横断面上对个体本身的特征与离职意向的关系展开探索,但离职意向具有动态性特点,影响离职意向的也不止个体内部特
学位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影响,工作投入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工作投入是影响员工绩效、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研究中发现企业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会增加工作中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影响员工的工作投入状态。近些年企业越发关注员工的情绪劳动,员工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选择,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间接影响其工作投入
学位
近年来,校园暴力攻击事件频繁发生,逐渐得到家长、老师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攻击行为是对他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并且对于群体适应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仅会对受攻击者产生一定的伤害,对于攻击者本身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给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所以为了进一步探究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暴力攻击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本次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青少年遭受校
学位
由于寄宿制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寄宿制学生与家庭处于半隔离状态,且校园环境较为封闭,学生容易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问题。因此,在中共中央全力以赴势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领域愈加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并加强以农村寄宿制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法,对1052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攻击性行为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越轨
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利用自己的权力对他人实施惩罚。尽管惩罚可能发生于二人交互过程中,但更常见的惩罚行为通常发生于有组织的群体内。研究者将组织中的惩罚动机区分为威慑性动机和罪有应得动机两种形态。基于威慑性动机的惩罚所关注的是违规者或潜在违规者对组织规则的畏惧,从而实现消灭违规行为的目标,而基于罪有应得动机的惩罚关注的是惩罚的严苛度与违规行为的严重度是否匹配,而不在乎违规者是否终止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
作为群体性的社会生物,人类的行为往往发生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群体情境中。在面对这些社会群体信息时,既往研究发现,人们不仅认为群体内成员在行为上具有相似性,而且在群体成员间的社会交互行为上持有一定的人际责任信念,其约束着群体成员间的交互模式,是人们内在的自律要求,而非外在的强制规定。虽然以往研究揭示3-9岁儿童具有群体内成员间互不伤害的人际责任信念,但儿童在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上高度依赖于内群体,该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