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湖北省种植再生稻,多采用手插秧及手工收割,制约了再生稻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轻简化是今后再生稻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本试验就再生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探索。2010年、2011年分别在武穴和鄂州试验基地大田中,采用早稻及中稻品种蓄留再生稻,围绕主季、再生季高产及高效目标展开研究。试验分为:筛选适宜机收的再生稻品种及留茬高度、探索再生稻轻简栽培技术、探索再生稻化控促芽技术等几方面。得到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适合机收再生稻品种选择上,适宜湖北地区机收蓄留再生稻品种表现为分蘖力强,穗粒数适中,齐穗期叶面积指数适中。结合品种生育期,湖北省两试验地区适宜蓄留再生稻的早稻品种为LP112、鄂早18、两优42、两优287、佳辐占;中稻品种为丰两优香1号、汕优63、珞优8号、黄华占、Ⅱ优航2号、天两优616、广两优476。2.适合机收留茬高度确定上,高留茬较低留茬效果好。从产量构成上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是高留茬增产主要原因。品种间再生季产量有显著差异。再生芽萌发数目及消长动态不尽相同,蓄留再生稻要选择出苗早、整齐度高、再生力好的品种;品种筛选试验基础上,设置留茬高度试验,发现同一品种不同留茬高度间再生季产量也有差异,但高低留茬间产量趋势不完全一致,留茬高度品种间存在差异;对大多数品种而言,高留茬下产量普遍高于低留茬下产量,但高留茬存在操作困难,同时低留茬存在较大潜力。3.生产中4种不同种植模式(早稻+再生稻、中稻+再生稻、一季中稻、早稻+晚稻)下,水稻周年产量上存在很大区别,结合生产实际中稻谷价格差异,稻谷卖得收入上也存在差异,同时种植时投入成本也不同,使得效益不能简单从稻谷产量简单衡量。蓄留再生稻效益上,早稻与中稻蓄留再生稻,都较一季中稻增产。尽管相对常规早+晚双季稻种植模式产量未增加,但蓄留再生稻较双季稻模式节省时间,为下季作物生长争取了时间,在湖北两试验地区蓄留再生稻均较适宜。中稻蓄留再生稻较早稻蓄留再生稻,无论是主季还是再生季产量均较高。早稻蓄留再生稻周年总生育期较中稻蓄留再生稻短,在温光有限种植双季稻紧张的地区,早稻再生稻模式具有一定推广空间。4.主季稻采用轻简化栽培措施与机械化收割技术上,将有利于再生稻在更大区域内的种植和推广。主季采用轻简化栽培措施蓄留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与常规工手插秧栽培下产量相比差距不显著,加上节约生产成本,使得纯收入增多。机械化收割主季稻,省时省力,大大减少劳作强度,再生季产量尽管较手工收割低,但结合成本、考虑效益,机械化收割方式较常规工收割好。直播、抛秧下纯收入要高于常规移栽(最大差距近3倍);机收与人割效果比较,尽管人割再生季产量高于机收,但是机收效益高于人割下的效益(常规移栽下最大相差近90元/667m2)。5.机收下化控促芽效果上,外源喷施化学调节剂对再生芽均具有促进效果。喷施单个生长调剂效果比较,喷施赤霉素类生长调节物质效果明显,再生季群体株高较高且一致,抽穗整齐;喷施其他调节物质效果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至于喷施乙烯利使再生芽增多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生长调节剂间复配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类与赤霉素类生长调节物质复配效果较好,其他类物质间复配效果不很明显。蓄留再生稻与主季稻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主季与再生季均发现边际效应,且这种效应具有边际正效应优势。主季稻边行效应表现为增穗10.2%,增粒(颖花数)39.3%,增粒重7.3%,增产效应为52.5%;再生稻的边行效应表现为增穗59.2%,增粒11%,粒重没有增加,增产效应为89.7%。再生稻边行增穗和增产均比主季稻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