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杂剧三音词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杂剧作品语言通俗自然,接近当时的口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后人对其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戏剧史以及生平考证等方面,对作品语言的研究也主要以词语的校勘注释为主。然而,三音词的大量出现是近代汉语词汇发展鲜明的特色之一,但是与目前大热的复音词研究相比,三音词的研究稍显冷清,更是鲜少见到对关汉卿杂剧三音词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或者文章。因此,鉴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本文以关汉卿杂剧为研究语料,以杂剧中出现的三音词为研究对象。力图全方位揭示三音词的面貌特征,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经过穷尽性的检索统计,笔者共搜集到三音词388个。针对这将近四百个三音词,笔者尝试运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分别从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进而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探讨部分词语的修辞构词以及三音词整体上产生的修辞效果。  首先,笔者从语法构词的角度着手,对关汉卿杂剧中各类三音词的结构方式分别做了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关汉卿杂剧中三音词构词方式已经发展成熟,构词法趋于完善。总体上以偏正式为主,约占42.3%,其次为附加式,约占29.1%,另外,由于元杂剧特有的语体特征,ABB式也占很大比重,约占22.6%。构词方式既与汉语构词特点保持一致,又有自身特色。双音词里,偏正式和联合式一直是能产格式,而在三音词中偏正式占绝对优势,联合式不占优势。但是在现代汉语三音词中,占比重较大的是附加式,约占三音词单位总数的67.68%。并且,“1+2”三音词式共152个,约占35%,“2+1”式三音词共245个,约占57%,说明在近代汉语时期“2+1”式已经显示出了构词优势,现代汉语三音词的发展趋势也是秉承这一趋势。这说明三音词既基本与汉语构词特点保持一致,又凸显出自身特色。  其次,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关汉卿杂剧中出现的三音词进行了力所能及地历时分析,探讨这些三音词的形成来源与演变轨迹。通过探源溯流,笔者发现其中一些三音词不管是词形还是词义都是对唐宋时期的白话作品的继承,但大部分都是元才出现的,这一事实也从侧面印证了三音词在近代汉语时期发展成熟的结论。  此外,为了探求这些三音词在后世的发展延续情况,笔者将之与现代汉语作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关剧中的三音词大部分都已经随着指称事物的消失而退出了普通话系统,仅有少数存留下来。通过对这些存留下来的三音词进行意义和词形方面的分析,得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延续情况。其中,部分三音词形式保存但意义变化,主要体现在义项数量的增减方面。也有一些三音词意义没变,然而由于语言的规范化,形式发生了变化,有些变为双音词,少数变为四音形式,还有一些仍为三音词但构词语素发生了变化。  最后,笔者从修辞角度出发,主要考察杂剧中部分三音词所采用的的比喻、借代、用典、委婉等修辞造词方式。这些三音词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而是字面意义比喻、借代、引申等转化的产物,这也反映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创造性与想象性。与此同时,对三音词整体上产生的通俗之美、形象之美进行说明分析。关汉卿杂剧中的三音词具有通俗的口语色彩,突出了其不拘一格、轻松活泼的俗文学特色,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闻语体理论,重点介绍了都市报刊新闻标题口语化的发展趋势。以当今中国报刊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口语化的词汇和结构为例,提出了在当今报刊语言中出现了较多的
在现代汉语中,当“走”和“X”处于先后序列时,存在三种状态:有的时候两者构成独立的词,有的时候两者分别为词,组合为短语,有时候二者属于跨层的情况。这三种情况在形式上相同,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