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一类新型的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AMS)作为药物输送体系的可行性,研究药物在这种介孔材料中的吸附/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AM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规整可调的孔径和孔道结构、可修饰的孔道表面以及无生理毒性等特点,为其用于药物的运载和输送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合理化设计的因素。本文中,我们利用孔道表面氨基化处理的AMS,运载含羧基官能团的药物,研究氨基官能团、孔径大小等因素在药物吸附、释放实验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中,我们以头孢氨苄为模型药物,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将其装载在AMS的孔道中,通过改变AMS的孔径大小、表面性质等方法,来研究介孔材料特性参数对载药量和释放速率的影响。氮吸附实验的数据表明,吸附药物后AMS的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均会减小;吸附药物时,增大AMS的孔径就增加了药物的吸附量。运用XRD表征法,我们发现,药物的吸附作用对于AMS的晶体结构不会造成破坏;通过萃取法得到的AMS-ex,由于孔道内的氨基官能团被保留,与煅烧法得到的AMS-cal相比,在吸附药物时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能特征性地吸附目标药物,对含有羧基的头孢氨苄的吸附量有所增加;FT-IR的图谱显示,AMS-ex对药物的吸附不仅存在物理吸附作用,还存在着酸碱吸附作用,AMS-cal则只依靠物理作用吸附药物;在体外释放实验中,AMS-ex和AMS-cal都能增加药物的释放周期,而氨基官能团的存在使得AMS-ex的释放速率得以进一步减缓;此外,孔径的大小对药物的释放速率也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增大AMS的孔径就提高了药物的释放速率。在本文的第三章中,我们通过改变释放体系的温度,来观察AMS-药物制剂的释放液特性:通过HPLC和LC-MSD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在25℃-47℃的温度范围内,头孢氨苄标准品的水溶液是稳定的,而吸附于AMS-ex的头孢氨苄在47℃24hr后就已经发生了分解,25℃24hr的药物则不会,47℃短于24hr的被吸附药物也未发生分解;这表明了在高温和长时间的情况下,依靠酸碱吸附作用的AMS-ex/头孢氨苄制剂,AMS-ex会体现出催化特性;而AMS-cal/头孢氨苄制剂由于是依靠物理作用力,被吸附药物结构不发生变化。从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来看,AMS的孔径和孔道表面性质是影响其吸附/释放药物的最主要因素。AMS无毒性,具有较高的载药量,能有效延长药物的体外释放周期,因此具备了作为药物制剂载体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