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2013年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本着“合作共赢、繁荣发展”的原则赢得了大量正面积极的支持,但也有不同声音。因此,利用官方渠道发声,积极有效地沟通对消除误解、达成共识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是我国最高领导人,他发表的观点和言论都代表着国家的政治立场,表达着国家的意志,是一种官方话语。官方话语具有表达政治观点、宣传政治理念、形成舆论导向、建构民众心理的重要作用。在外交事务中,官方话语是表达国家立场、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工具。1习近平自2013年9月起,跨时4年,出访14次,访问3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了20次演讲,在外国媒体发表了22篇署名文章,以其独特的话语为国外民众构建了“正版”的“一带一路”战略。论文以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国事出访演讲稿及署名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语料共计42篇,是我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国外的正式场合发表的演讲、国外纸媒或网络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均为公开发表的口头和书面文字资料,收集于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大新闻网络媒体。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缘起,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说明对象、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对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14次出访情况做一个梳理和展示。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由第二、三、四章组成,就42篇语料进行三个向度的话语分析。第二章着重分析文本中的高频词汇、情态、修辞的运用以及文本结构的搭建,第三章从话语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文本的互文性生成进行阐述,第四章以宏观视角研究“习式”话语的价值和社会功能。通过“习式”的对外表达,赋予了“一带一路”丰满的内涵和意义,对扭转国外政府及人民对“一带一路”的错误理解、掌握国际话语权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