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的MRI资料,观察病变动态强化的表现特征及曲线类型,探讨动态增强联合DW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研究不同病理级别的子宫内膜癌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行子宫常规MRI检查及DCE-MRI的经刮宫或/和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共计59例,年龄43~68岁,平均58.7岁,绝经后45例,占76.2%。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查、DWI(b=0,1000)和DCE-MRI。分析子宫内膜癌动态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曲线;与病理结果对照,以2009年FIGO分期为标准,评估并比较动态增强及动态增强联合DW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据系统自行生成的ADC图,定量测量不同组闭孔内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DC值和信号强度,计算平均值,比较病变的ADC值和信号强度在不同病理级别中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59例患者行常规MRI扫描、DWI及DCE-MRI均得到了可用于诊断的高质量图像。1、子宫内膜癌的信号强度始终低于同期明显强化的正常肌层病变,所以其DCE-MRI均呈轻度渐进性强化,于60-120s时病灶的信号强度最高;动态强化曲线多表现为快速进入,缓慢流出型(44例)和快速进入,平台型(15例)。2、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Ⅰ a期43例,Ⅰb期10例,Ⅱ期4例,Ⅲ期2例,DCE-MRI术前正确对子宫内膜癌分期49例,其中Ⅰ a期37例,Ⅰ b期8例,Ⅱ期3例,Ⅲ期2例,误判10例,6例Ⅰ a期诊断为Ⅰ b期,2例为Ⅰ b期诊断为Ⅰ a期,1例Ⅱ期诊断为Ⅰa期(宫颈纤维基质带连续,粘膜受累),1例Ⅲ期诊断为Ⅰb期(左侧输卵管受累);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DCE-MRI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Ⅰ a、Ⅰ b、Ⅱ、Ⅲ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88.9%、75%、50%,81.3%、85.7%、100%、100%,84.7%、84.7%、98.3%、98.3%,92.5%、53.3%、100%、100%,68.4%、95.5%、98.2%、98.3%。结合常规MRI检查,DCE-MRI联合DWI术前正确对子宫内膜癌分期54例,其中Ⅰ a期40例,Ⅰ b期9例,Ⅱ期4例,Ⅲ期1例,误判5例,3例Ⅰ a期诊断为Ⅰ b期,1例为Ⅰ b期诊断为Ⅰa期,1例Ⅲ期诊断为Ib期;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DCE-MRI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Ⅰ a、Ⅰ b、Ⅱ、Ⅲ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90.0%、100%、50%,93.8%、91.8%、100%、100%,93.2%、91.5%、100%、98.3%,97.6%、69.2%、100%、100%,83.3%、80.4%、100%、98.3%。3、59例子宫内膜癌中,子宫内膜样腺癌51例,占86.4%,高分化(G1),中分化(G2),低分化(G3)分别有17例、31例和3例;5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闭孔内肌的信号强度、ADC值,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高、中分化肿瘤的ADC值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信号强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仅3例,未做统计学处理。结论:1、结合常规MRI检查,分析子宫内膜癌动态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曲线,能对病变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2、DCE-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存在一定的误差,DCE-MRI联合DWI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范围,准确的判断肌层浸润程度,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有较准确的诊断价值,DCE-MRI联合DWI应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常规检查。3、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病变组织的分化程度,随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级别增高,其ADC值减低。测量病灶的ADC值在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级别的鉴别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4、应用DCE-MRI联合DWI检查能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分期及病理分级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