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目前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也是如此,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癌按病理类型分为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大细胞癌等,其中小细胞肺癌约占15-20%,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广泛期,失去手术机会或最佳手术时机,加上小细胞肺癌分化低、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易复发,往往很难治愈。近年来探讨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有国内外研究证实: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均与癌症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更综合全面的预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我们找到了一个能同时反映患者营养、炎症、免疫的综合指标: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血清白蛋白(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Albuminemia,SII/ALB)。目前为止,还没有检索到SII/ALB在评估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价值方面的研究,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SII/ALB对初次确诊为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进一步分析SII/ALB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预后价值,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从2010年3月10日至2016年9月19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首次诊断为小细胞肺癌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收集患者初治(手术、放疗或化疗)前一周的各项临床资料及此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计算SII/ALB值,依其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SII/ALB组、低SII/ALB组,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计算OS。通过Kaplan-Meier方法比较SII/ALB高低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OS差异。通过COX回归中单因素、多因素变量分析来分析影响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预后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II/ALB的高低与小细胞肺癌患者初治时肿瘤分期(p=0.002)及初治前1周内血清白蛋白(p=0.005)、血红蛋白(p=0.010)、乳酸脱氢酶(p=0.03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p=0.000)、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p=0.047)、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2)、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p=0.000)、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0.049)、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p=0.031)相关。2、首次确诊时高、低SII/AL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35个月、26.1个月,其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2.6%、91.1%,13.0%、53.5%,5.4%、35.5%,高SII/ALB组的OS显著低于低SII/ALB组(log-rank p<0.0001)。3、利用Cox单因素分析模型得出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初治前1周内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癌胚抗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SII/ALB的水平对其OS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对小细胞肺癌患者OS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中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仅NSE、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SII/ALB对患者OS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05、0.000;且风险比(HR)分别为1.004(95%CI,1.001-1.008)、0.480(95%CI,0.288-0.801)、1.048(95%CI,1.026-1.070)。结论:1、首次确诊小细胞肺癌时,高SII/ALB的患者预后差。2、首次确诊小细胞肺癌时,患者的NSE、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SII/ALB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