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中蝴蝶意象的东方主义话语解读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蝴蝶”意象产生、发展、变异过程的梳理,探讨了在美国文化中蝴蝶意象产生的历史背景、该意象与受众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蝴蝶意象中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话语,本文还试图揭示此原型的臆造性:蝴蝶意象源于西方对东方的想象,是东方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西方杜撰。 本文首先综述了蝴蝶形象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美国的盛行。蝴蝶夫人形象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末,由法国人罗蒂首创、经美国人朗、布莱斯寇润饰、最后由意大利人普契尼改编成歌剧,自此诞生了关于东方的“蝴蝶夫人”神话。蝴蝶夫人形象是东方被女性化了的原型,它贬低、扭曲了亚洲人形象,因为迎合了西方的期待视野而受到欢迎。大量以《蝴蝶夫人》为母板的各种形式艺术作品的不断涌现,影响了美国大众对亚洲的真实了解与认知。 第二章通过对比分析《蝴蝶夫人》和《日本夜莺》,讨论了伊顿对蝴蝶形象的改写。伊顿从美国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得以在很多方面对被女性化了的亚洲蝴蝶形象进行修正和改写。生活在父权制出版业盛行、种族主义流行的年代,伊顿和其他亚裔作家一样在创作时受到很多限制。伊顿通过运用魔术师般的手法,在作品中既恰当的将日本文化介绍给了美国主流读者,又表现了她反对当时东方主义的思想。 第三章讨论蝴蝶刻板形象在亚裔剧作家黄则伦的剧本《蝴蝶君》中是如何被解构的。相比于伊顿对蝴蝶意象的一定程度上的改写,黄则伦则彻底的颠覆了亚洲蝴蝶的刻板形象。通过蝴蝶夫人和平克顿的角色倒置,黄则伦推翻了所有白人男人都是平克顿、所有亚洲人都是蝴蝶夫人的谬论,并引发了人们对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女性问题的关注与讨论。 第四章通过分析蝴蝶意象对大众产生的思想意识上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等问题,试图得出结论,蝴蝶意象在丰富文化生活娱乐大众的同时,强化了帝国主义文化殖民的意识形态。
其他文献
习语是人类语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瑰宝。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是纯粹的语言现象,独立于人类认知而存在的,因此把习语纳为词汇学研究范畴,这一观点受到
随着英语教学不断向交际化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主流。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承担更多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