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越论”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一直被研讨的问题,而哲学的超越就是当逻辑推理超出传统的讨论规范而无法继续进行的时候,需要转换一个尺度让逻辑推理继续向前推进,这时候就需要超越,只有超越才能使哲学继续向前发展。胡塞尔认为科学的真理性体系的建立是具有自明性的人在对科学不断挖掘和不断超越的过程中生成的,需要主观在超越论意义上对客观对象进行不断的认识,并且主观与客观在关系上达成一致。胡塞尔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越论”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一直被研讨的问题,而哲学的超越就是当逻辑推理超出传统的讨论规范而无法继续进行的时候,需要转换一个尺度让逻辑推理继续向前推进,这时候就需要超越,只有超越才能使哲学继续向前发展。胡塞尔认为科学的真理性体系的建立是具有自明性的人在对科学不断挖掘和不断超越的过程中生成的,需要主观在超越论意义上对客观对象进行不断的认识,并且主观与客观在关系上达成一致。胡塞尔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构建一门严格科学,而超越论的构筑对严格科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所有真理的自明性都需要靠超越论达到自我呈显,想要保证科学是科学,就要完成对超越论的证明。于是胡塞尔把目光瞄向了同样具有构筑严格科学的理想的笛卡尔,在对笛卡尔的超越论研究的过程中,胡塞尔发现笛卡尔在构建超越论的过程中,将“我思”维度丢掉反而扑向了“上帝”维度,并且通过“马特席斯”建立起具有完满逻辑的超越过程,使得笛卡尔的超越具有了非法性,这种预设赋予了真理绝对的客观性,与严格科学的自我品质是不相容的。于是胡塞尔在对笛卡尔的超越论进行批判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没有非法预设,从确定性的“自我”出发的直观的现象学超越结构。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先讲了笛卡尔的“超越论”的构建过程和内容,在用“马特席斯”否定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后,通过普遍怀疑得到“我思”,然后完成对有限完满“自我”和无限完满“上帝”存在的证明。至此,笛卡尔认为自己已经构筑了超越论。第二部分先讲了胡塞尔对笛卡尔“超越论”中非法的“上帝”预设的批判和摒弃,然后又谈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的“自我”的肯定和批判,然后在笛卡尔的“自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进而构筑了现象学的“自我”。第三部分讲了胡塞尔在完成了前期的工作后,通过悬搁,先验还原和划界,最后分析的三步式结构,完成了现象学的超越。通过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视角去看笛卡尔的“超越论”,梳理了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来揭示笛卡尔“超越论”的本质,以及胡塞尔在前者基础上对其进行的批判和发展,进而完成现象学的超越。
其他文献
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对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影响,我国当下的整体媒介形态就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中,传统的主流媒体正逐步走向衰微,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其对于普罗大众的媒介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减。尤其是在同互联网媒体比较之时,原有的大众媒体强大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早已不复存在,新媒体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信息开放和共享,深刻地改变了受众获取新闻内容的方式方法。这种趋势在二十一世纪的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聚焦青年群体微信使用倦怠为核心,并结合认知负荷理论、期望不确认理论、认知-情感-行为意愿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青年群体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影响其产生使用倦怠感的影响因素及带来的认知与行为方面的后果,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青年群体微信使用倦怠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研究问题进行文献梳理,提出理论基础。对微信使用研究和关于社交倦怠进行梳
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关键性因素,而且影响人力资本的诸多因素中,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了许多经济学家对其研究的兴趣。随着国家近些年来相继出台的人才政策,各级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大力完善人才引进措施及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能力。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二者关系中对经济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战初期,上海成为全国反日宣传中心,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1937年11月12日,日本军队占领上海,上海迅速沦为一座“孤岛”。研究“孤岛”时期的《每日译报》,以“洋旗报”中的代表性报刊《每日译报》为例,对“孤岛”时期报刊的反日宣传进行研究,在前人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孤岛”时期的《每日译报》的办报内容和特色。文章的行文脉络如下:首先阐述《每日译报》所创
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67号指导性案例后,股权转让合同解除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广泛关注。因股权作为财产权与身份权的“综合体”,且股权转让合同的履行结果会对合同当事人之外的主体,如公司本身及与公司进行交易的第三人,均会产生影响,所以股权转让合同解除与仅具有纯粹财产属性的买卖合同解除必然存在不同。虽然目前对股权转让的构成以及其合同的效力等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其合同解除问题却未得到足够重视,亦尚未在
近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科普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媒介作用。所以本报告以科普文章的翻译为基础,意在探索适用于科普文本的翻译方法。《焦虑》一书属于科普类文本,该书涉及许多精神学的专业知识,含有大量的长难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本报告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该书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该理论在科普翻译实践中的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推动,海外华人民族文化结构不断破裂重组,东南亚新生代华裔作为与中华民族存在亲缘关系的特殊群体,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反映和影响着我国目前与东南亚华人群体间的合作走势和文化“走出去”的阶段成效。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以2019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辽宁营)为例,研究了东南亚三国包括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问题。全文分为五个
剧情片通过选取社会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加以升华和艺术化处理,借由演员表演和影视手法,将其再现给荧幕前的观众。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揭露当下的社会矛盾,进而达到社会批判的作用。本文的研究重点便是通过剖析影片的艺术手法,阐述电视剧情片如何进行人物塑造,使故事中的人物更加典型、真实、客观。本文以剧情短片《茶道》为例,将会从文本创作、影
随着当今社会女性自我追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能力修养,婚育女性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因为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涉及到自身、子女、配偶、家庭、工作及社会环境等多维因素,如何排除万难顺利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婚育女性难以走出的困境。为了解婚育女性继续教育的真实体验和需求,纾解面对的各方面困难,笔者对众多婚育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通过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归纳出婚育女性
为恢复元代对汉政权司法制度的破坏,明代承袭唐宋旧制,在中央设立三法司统揽全国以及京师周边大案、要案的审判、复核与监督工作。随着明代统治秩序逐渐稳定,三法司成为明代司法审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三法司官员审理特殊案件时往往力不从心,其司法权受到各方势力掣肘。明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化达到巅峰状态,皇权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关系更加紧张,于是皇帝启用身边的侍卫与宦官对政事进行干预,以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