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对铝毒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基因鉴定及应答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dhfdhs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635份以粳稻日本晴(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cv.Nipponbare)为受体构建的增强子捕获突变系,筛选获得了一个对铝毒敏感的T-DNA插入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共分离分析,克隆了T-DNA插入的旁邻序列;同时利用突变体研究了水稻对铝毒敏感的机理;为水稻铝毒敏感基因的克隆和机理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一个水稻铝毒敏感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和初步分析通过筛选1635份水稻增强子捕获突变系得到一个水稻对铝毒敏感
其他文献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其地理分布仅限于东亚的中北部地区。中国是野生大豆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已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6700余份,占世界总数的90%以上。野生大豆在我国的广泛分布,使其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生态类型,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蕴藏的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丰产性好等优异基因型,是大豆遗传改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对安徽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考察、搜集
玉米籽粒胚乳蛋白中大部分是贮藏蛋白,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色氨酸。因而,作为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的玉米,对单胃动物和人而言其蛋白质营养品质较差。用优质蛋白质添加来弥补其营养的不足,比较昂贵而浪费资源。在人类食用方面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是不切实际和难以普及的。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是对籽粒胚乳蛋白进行遗传改良。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通过构建BC_1F1、BC_2F_1群体
着丝粒保证了真核生物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分离的准确性。除大麦外,人们对小麦族物种着丝粒的了解目前比较有限。为了研究小麦着丝粒区的DNA序列组成,本文分析了四个着丝粒相关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