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硫酮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ch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三唑硫酮配体,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得到了化合物3-(4-吡啶基)-氨基-1,2,4-三唑-5-硫酮的晶体结构,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化合物的优化几何、原子电荷分布及转移、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计算,并对其进行了单光子及双光子荧光性质的测试及研究。 用合成的三唑硫酮配体与盐酸合成了盐酸盐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得到了3-(3-吡啶基)-氨基-1,2,4-三唑-5-硫酮盐酸盐及3-(4-吡啶基)-氨基-1,2,4-三唑-5-硫酮盐酸盐的晶体结构。对其荧光性质的差异进行了横向比较,揭示其内在的微观结构差异。对比了它们的热稳定性能,从微观结构上解释其差别。 用合成的配体与铜、镍、锌、铅、银、钴、镉、锰等金属离子合成了一系列配合物,并得到了Cu(ppc)Cl2H2O(ppc=4-amino-5-(pyridin-3-yl)-2H-1,2,4-triazole-3(4H)-thione)的晶体,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结构,研究了它的热稳定性能。并通过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余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荧光性质测试,研究了不同金属、不同配比时配体荧光性质的变化。
其他文献
本论文尝试利用单源分子前驱体法控制合成了一些重要的二元及三元金属硫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即对自制单源分子前驱体进行溶剂热处理或者将其在空气中直接进行灼烧,通过调节溶
本文首次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以具有表面活性剂功能的端基带双键的聚氨酯大分子单体和丙烯酸六氟丁酯为原料,成功合成了粒径范围在25-65nm的稳定的新型水性含氟聚氨酯乳液,确定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