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抗坏血酸布洛芬酯的合成、表征及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oo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减小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的胃肠道刺激及增加布洛芬的生物利用度为设计思想,将具有生理活性且水溶性很好的L-抗坏血酸和布洛芬制成前体药物-L-抗坏血酸布洛芬酉(L-Ascorbyl Ibuprofenate, L-AI),主要研究了该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外稳定性、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且对其药效学和毒理学中的急性毒性试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研究是以布洛芬和L-抗坏血酸为原料合成的,用L-抗坏血酸将布洛芬进行前药化衍生化具有如下的优势:首先有望减少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其次作为非甾体抗炎药之一的布洛芬与L-抗坏血酸链接后,有望能够作为竞争性抑制剂,通过L-抗坏血酸依赖的钠离子转运子SVCT2转运至中枢,发挥其中枢镇痛作用,这一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次合成了布洛芬的L-抗坏血酸的酯化前药化衍生物L-AI,并对其进行了纯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合成条件:L-抗坏血酸和布洛芬,以叔丁醇为反应溶剂,Novo435作催化剂,55℃恒温空气振荡器中振荡进行反应。纯化方法:先过滤除去酶和未反应的L-抗坏血酸,用饱和食盐水洗除去反应液中的L-抗坏血酸,后用环己烷纯化L-AI。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建立了L-AI和布洛芬的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也建立了一种L-AI定性检测的方法,即薄层荧光检测法,通过向薄层硅胶板上喷洒0.1% KMnO4的1%硫酸溶液,105℃加热30 min,置365 nm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斑点,L-AI经氧化后显黄色荧光,且再将其用氢氧化钠水解后得到的不溶于反应体系的白色物质薄层分析发现,其Rt值与布洛芬完全相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I注射给药,小鼠的LD50为150.85mg/kg。醋酸扭体实验模型结果表明,L-AI、布洛芬和布洛芬精氨酸盐在一定剂量下可以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但三种物质的镇痛效果相比,L-AI的作用效果最好,镇痛效果显著,且用药量最低,起效最快。热板实验模型结果表明,L-AI、布洛芬和布洛芬精氨酸盐能适当延长小鼠出现舔足反应的潜伏期,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辛醇-缓冲液分配实验的结果表明L-AI在pH7.2-7.4时表现出很好的水溶性。25℃下L-AI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降解情况,L-AI在偏酸和偏碱的条件下降解速度很快,在偏碱的条件下更不稳定,24h内就能降解完全。由此用生理pH条件下(pH7.2-7.4)的缓冲液将L-AI配置成溶液,必须在2h内使用。用人血浆进行的体外降解试验表明,L-AI在人血浆中能被降解,且L-AI的半衰期t1/2=6.1h,且降解4h后能检测到布洛芬。本文初步研究了L-AI在小鼠体内的动力学,以及在小鼠体内布洛芬精氨酸盐和L-AI的药-时曲线的比较。同时建立了在血浆中分析样品的方法和条件,也建立了L-AI和布洛芬精氨酸盐在血浆中的标准曲线。两者的起效时间差不多,但L-AI的持效时间比布洛芬精氨酸盐要长,可达到90min之久,且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图像与纹理的重映射是指把图像或纹理从原始矩形区域映射至指定目标区域的过程.最常见的重映射就是把图像缩放到目标尺寸.随着各种各样显示设备的出现,特别是移动设备被广泛
祥云地处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扬子准地台和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复杂。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1:5万弥渡县、巍山县
传感技术位于信息技术之首,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感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无线、无源传感技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其在环境监测、自
国企经营者是指具备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经过理论知识积累、企业实践磨砺造就的具有经营管理秉赋的特殊人才。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他们身上肩负着企业经营使命,是基于
近年来,中职教育蓬勃发展,但作为根基的中职语文教学却由于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等原因,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严重失衡,缺乏综合职业素
对一个基于Web的公司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某公司为背景,分析了该公司销售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基于Web的销售管理中心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螺栓连接的有限元模型,采用了预紧力单元法和温度收缩法模拟预紧力两种方法,分析了不同载荷条件下螺栓结构的轴向变形图和轴向应力图,并将有限
传统观念认为,识别作为法院进行法律选择适用的前提步骤存在于冲突法中,是适用冲突规范前需要处理的特殊问题。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首次从国际公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都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活性炭的制备研究中主要以生物质资源和煤等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