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是指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但DNA检测持续阳性的感染状态,目前其流行病学研究因为所用检测方法及灵敏度的差异,缺乏相互间的可比性,另外因为缺乏合适的细胞以及动物研究模型,研究进展缓慢,感染机制也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我国北方地区隐匿性乙型肝炎在曾接受乙肝疫苗免疫的健康年轻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对造成健康人群隐匿性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毒株进行全基因克隆测序,分析其病毒变异特征、找出变异规律,为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发生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曾接受过乙肝疫苗免疫的健康年轻人群中采集1176份血液标本。检测乙肝血清表面标志物,选取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Antibody HBcAb)阳性的标本,进一步应用巢式PCR的方法针对HBV基因组X以及S基因区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在该人群中的感染流行情况。应用PCR方法对9例HBsAg阴性感染者(OB1-OB9)的HBV DNA进行全基因扩增,分别构建pMD18T-HBV克隆质粒,全基因测序并比较分析各株HBV基因变异情况。结果:在受调查人群中,HBsAg阳性为30人,乙型肝炎患病率为2.55%(30/1176),隐匿性HBV感染率为0.76%(9/1176)。扩增9例隐匿性HBV感染者的病毒全基因,每例感染者成功构建3-4个克隆株与各基因型标准株进行对照并发现,所分离的病毒株分别属于B基因型与C基因型。通过与GENBANK上所下载82株HBsAg阳性的HBV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1)在C基因型毒株中,分别存在着preS1区缺失(OB1, OB3, OB5, and OB7)和preS2区(OB3)缺失,BCP区缺失(OB1),以及C区缺失(OB3)。(2)在所有B基因型毒株中,均存在着C基因区以及P基因区的缺失变异(OB5, OB7, OB2, OB8)。并在所有的B基因型感染者以及OB3感染者的分离株中发现了BCP双变异。(3)在大部分的分离株中都出现不同的缺失、插入或者点变异,这些变异导致表达的病毒蛋白出现结构或者功能性障碍,最终导致OBI的发生。结论:在我国接受过乙肝疫苗免疫的年轻健康人群中,乙型肝炎以及OBI仍然存在。因此,对乙型肝炎以及隐匿性HBV感染的筛查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因输血及亲密接触造成HBV的传播。pre-S区,核心启动子区(Basal CorePromoter BCP),核心区(Core region,C)和聚合酶区(Polymerase P)缺失变异在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HCC发生密切相关的PreS1及BCP区A1762T和G1764A双变异在本研究人群中也多有发现,提示对隐匿性感染者所携带的HBV病毒株进行序列分析可为指导临床预防和早期诊断HCC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