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性分析——基于陕西眉县的实证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etian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末实施的一项宏大工程,是以恢复植被、保护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国土利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该工程涉及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全面调整,而保证政策目标实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参与此工程的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最终使农村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都发生良性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关系到工程成果的实现和巩固,而且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11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工程实施的成果如何,能否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以国家级的退耕还林县——陕西省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定量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以期为政府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该工程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显著,73%的受访者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此外,本文利用CVM法对农户进行生态林维护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定量分析,农户户均年支付意愿为69.37元,退耕还林工程所带来的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1261.1万元。   在实现生态目标的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的另一目标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本文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存在较高的瞄准效率,那些种植成本比较高、质量相对比较差的地块容易被纳入退耕还林计划;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均未达到显著效果,对非农就业收入几乎没有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没有达到政府预期的效果。项目期末,如果政府停止补贴,退耕户很可能因为收入来源单一而复耕,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为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有必要优化补贴发放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偿标准的计算基础,变经济成本补贴为生态价值的补贴机制,更好地调动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逐年上升.然而,由于我国育儿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私人托幼服务的不规范性,育龄员工尤其是女性依然是主要的儿童照顾者,难免导致工作——家庭冲
本文研究了泰国的橡胶市场结构,以及影响泰国橡胶出口到中国的因素。在搜集到的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之间120个月度数据的基础上,使用Johansen和Juselius的模型和Eagle和Grang
一、话题导读  什么是机器人?至今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再者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发展很可能引发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种想象,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