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气相沉积法改性金属锂负极的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huangjun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锂因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和最低的氧化还原电位(-3.045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势),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首选负极材料。但是,在循环过程中,锂枝晶生长带来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金属锂二次电池商业化的进程。同时由于金属锂的活性较高与电解液不断发生反应,也会影响电池的循环效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通过采用溅射技术在金属锂表面制备不同材料的包覆层,研究包覆处理后锂电极的性能和改性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Li-Cu电池的组装测试,研究了金属锂二次电池的失效机制、锂电极的电化学过程、枝晶生长方式以及循环效率的状况。然后,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金属锂电极表面生长了具有超高离子电导率的Li3N薄膜,研究了氮化处理后锂电极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证明Li3N包覆层可以抑制电极表面副反应,提升电极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寿命。(2)采用化学性质更加稳定的Al2O3作为溅射靶材,首次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金属锂表面沉积纳米厚度的Al2O3包覆层,研究了 A1203对锂电极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l2O3包覆层均匀分布于电极表面,在96 h的电解液浸泡测试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在0.5 mA/cm2电流密度下,包覆20 nm Al2O3的锂电极循环寿命提升一倍以上(达到600周);在全固态的电池测试中,包覆后的锂电极也展现了非常稳定的极化电位;在Li-S电池的循环测试中,包覆20 nm A1203的电池在0.2 C倍率下循环100周后放电容量达697.9 mAh/g,容量保持率65.8%,远高于未包覆锂电极的38%。在不同循环周期的交流阻抗测试中发现,包覆20 nm Al2O3的电极在200周内界面阻抗并没有增大;同时循环200周后包覆20nm A1203的锂电极表面无明显枝晶。(3)采用化学性质稳定且具有较高离子电导率的Li3PO4作为包覆材料,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将其沉积在锂电极表面,研究了Li3PO4包覆层对锂电极性能提升的作用机理。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溅射技术在金属锂表面制备了不同厚度的非晶态Li3PO4薄膜,离子电导率可达到2.8×10-8S/cm,电子电导率为1.4×10-10S/cm。经过30 nm Li3PO4包覆后的锂电极具有最好的界面稳定性。在0.5 mA/cm2和1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包覆30 nm Li3PO4的锂电极都展现出了更优异的循环寿命;循环100周后的电极表面/截面显微结构表征表明,未包覆的锂电极带有74μm的“死锂”和SEI层,而包覆后的电极表面则平整无枝晶;在Li-S电池的测试中也表现出了更高的容量保持率和库伦效率。最终我们认为纳米厚度无定形态的Li3PO4包覆层均匀致密地分布在锂电极表面,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能够提供均匀的电流分布,形成均匀的金属锂沉积,减少锂枝晶的生长。
其他文献
太极通天液太极通天液经华西医科大学、上海瑞金医院、华东医院、华山医院进行现代药剂学、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研究证实对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颈椎病
目的:从热力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及β-环糊精聚合物(β-Cyclodex—trinPolymer,β-CDP)作为包合载体时,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通过Kc,△H^0,△S^0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骏枣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树形改造和降低密度试验,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枣吊、果实生长动态变化以及产量果实品质特征。结果表明,1幼龄枣
红树林作为一种宝贵的生态资源,合理地开发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广西北部湾红树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研究方
目的:合成抗肿瘤新药脱水长春碱.方法:以长春质碱和文多灵为原料经2步反应合成脱水长春碱.结果:脱水长春碱结晶物收率为34.29%,目标产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办学规模迅猛扩张,高校资产迅速增多且结构日趋多元化,对国有资产现有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改革的需求,为此,需
信息网络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零售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线下企业纷纷转型成为新零售企业,专注于省时、快捷、便利的末端配送以迎合大众潮流消费模式。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时物流的研究重点逐渐发展为如何提高末端配送效率。两者的研究点重合于如何提高末端配送效率进而提高客户消费满意度。由此,本文由此切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明确了新零售与即时物流概念的由来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文献、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