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Fauconnier,1997;Fauconnier&Turner,2002)为理论视点,结合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Talmy,2000; Ungerer&Schmid,2001)的基本论断,考察英语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解读流程。旨在通过分析矛盾修辞法中表面语义矛盾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矛盾修辞法如何被解读,归纳出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解读模式,为其提供解释性框架。本文假设特定语境条件下,矛盾修辞法中表面语义矛盾的双方突显程度不同,作用于解读者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流程及结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突显—整合原则(Prominent-blending Principle):第一,特定语境条件下,不同矛盾修辞法中表面语义矛盾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存在差异,致使其突显程度不同;第二,两者内在关系及突显程度的不同致使解读流程存在差异;第三,不同的解读流程会产生不同的整合结果。针对该假设,本文拟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矛盾修辞法中语义矛盾的两个成分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不同的内在关系作用于解读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何谓突显—整合原则?第三,突显—整合原则支配下矛盾修辞法如何得到解读?本文采取定性研究法对英语矛盾修辞法进行研究。研究数据来源于自建语料库。语料主要来自英语经典文学名著、大学英语教材及网络资源。经过分析探讨,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特定语境条件下,不同矛盾修辞法中表面语义矛盾的两个成分间的内在关系存在差异,致使其突显程度不同。根据两者不同的内在关系和突显程度对解读者造成的影响可将矛盾修辞法分为前聚焦、后聚焦和双聚焦矛盾修辞法三种类型。前聚焦矛盾修辞法中前者语义承载量大于后者,因之突显,成为解读者注意的焦点,在整个认知域中充当图形,后者充当背景,整个认知域为后景;后聚焦矛盾修辞法中后者的语义承载量大于前者,得以突显,成为解读者注意的焦点,在整个认知域中充当图形,前者充当背景,整个认知域仍为后景;双聚焦矛盾修辞法中两者语义承载量相当,同为解读者注意的焦点并共同充当解读者认知域中的图形,整个认知域既为背景又为后景。第二,突显—整合原则是支配矛盾修辞法解读过程的基本准则。为体现其支配作用,本文基于概念整合模型并结合图形—背景关系建立了突显—整合模型。该模型是一个用以阐明矛盾修辞法中表面语义矛盾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不同的内在关系如何作用于解读者,致使不同的解读流程和整合结果的认知模型。第三,构成矛盾修辞法的双方图形—背景关系的不同致使不同类型矛盾修辞法的解读流程及结果存在差异。前者为认知域中的图形,在解读过程中得以突显,其语义成分较后者更多地参与选择性投射,整合后其语义几乎决定了该矛盾修辞法的意义,成为语义焦点;后者为认知域中的图形,在解读过程中得以突显,其语义成分更多地参与选择性投射,整合后其语义决定了该矛盾修辞法的意义,成为语义焦点;两者同为认知域中的图形,同时突显,在选择性投射及整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当,该矛盾修辞法的意义是两者的融合。研究结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增强了认知语言学对矛盾修辞法的解释力,同时为认知视角下的修辞研究提供了参考。实践上,有助于修辞教学、翻译研究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