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焦点和重心。面对这个问题,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众多国家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并最终诞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它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依据和框架。不久,各国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合作,制定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在《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它对具有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做了具体的限制,并且对减排途径提出了具体方案,即三种灵活机制: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通过这三种机制,各缔约国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同时可以保证全球气候的完整性。至此,国际碳排放市场开始迅速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一种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机制。发达国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附件一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非附件一国家)中开展温室气体减排或者通过碳封存等方式消除温室气体等项目来获得“核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s)。发达国家可以利用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来抵减本国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这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它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附件一国家减排成本,还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允许附件一国家之间进行项目投资并从这些项目中获得“减排单位”(Emission Reduction Unit, ERU)。国际排放贸易是指发达国家之间互相转让“允许的排放量”(Assigned Amount Unit,AAU)。这是国家之间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额买卖的一种贸易。它将温室气体排放额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来进行交易。在对相关文献及资料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碳排放贸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些最新数据的分析,对碳排放贸易,尤其是清洁发展机制作了系统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现阶段并不承担减排义务,但碳排放贸易与中国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着它的影响。因此,文章对碳排放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际碳排放贸易产生的背景,研究碳排放贸易的意义所在。同时,本章还概述了当今国内外对碳排放贸易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在第二章里,文章主要对相关的文件及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着重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产生以及它们对碳排放贸易的相关规定。其中,对《京都议定书》下规定的三种灵活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文章主要依据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技术转让及技术溢出效应理论。正如商品的生产成本一样,各国减排成本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为碳排放贸易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中国在能源结构及潜在能源上显示出极大的禀赋优势。减排的项目投资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转移方式。同时,伴随着技术转移,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本文的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国际碳排放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兴的市场,碳排放市场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它与传统的商品市场无论是在商品形态还是交易基础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碳排放贸易市场可以分为以配额为交易基础的准许市场和以项目为基础的项目市场。在这一部分里,文章以欧盟为例子,详细介绍了以配额为基础的准许市场。同时,通过项目市场上买卖双方以及市场供需的分析,文章指出了中国在项目市场上的一种绝对优势。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就对清洁发展机制作了详细的分析。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贸易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对未来国际贸易产品的发展趋势也有一定的启示。同时,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技术转让在类型、转让方式、转让途径上也与传统技术转让有着不同之处。文章的第五章分析了碳排放贸易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参与碳排放贸易对中国经济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首先,由于国外在生产能源密集型产品上生产成本会增加,这会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可能会产生一些以碳排放强度为标准的新的贸易壁垒,这也会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影响。同时,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技术转让以及随之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水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投资还能为中国带来一定的就业效应,能有效促进中国就业。在这一章中还对中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了SWOT分析。面对着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仍需做出更多的努力来更好地参与国际碳排放贸易。第六章主要对文章作了一个总结,同时对中国参与碳排放贸易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中国应该继续开展清发展机制项目,不断发展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