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如一场当代文艺复兴,迅速席卷全国。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互联网金融以其自身低成本、高效率、覆盖广等优势获得了大批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中介金融功能弱化、存贷利差变窄,也促使了商业银行积极转变业务和经营模式,以巩固自身的金融地位。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到底如何?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又有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处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回顾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和收益影响的相关文献,继而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功能类型,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项、负债项和中间业务产生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具有动态特性。在实证部分,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法”和因子分析法合成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并利用2003-2015年14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趋势。说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带动了商业银行进行创新改革,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收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后期,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造成了商业银行“脱媒化”现象,压缩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响应具有异质性,四大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反应较为迟缓,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反应较为灵敏。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