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正常健康志愿者不同强度运动后腰椎旁肌肉进行功能磁共振序列(血氧依赖水平成像BOLD、T2-mapping)成像,分析腰椎旁肌肉(L3及L4椎体上缘层面的多裂肌、最长肌、髂肋肌)运动强度和其相应的横截面积(CSA)、横向弛豫时间(T2值)及有效横向弛豫率(R2*值)的关系,探讨不同强度运动后腰椎旁肌肉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信号变化趋势和特点,为临床腰背部肌肉康复训练及运动训练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1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严格控制志愿者的入选标准,每组志愿者的基本身体情况大致相同(P>0.05),其中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在19~30岁,平均年龄(24.3±1.9)岁,依据不同强度运动后将志愿者分为4组,每组均30人(男15人,女15人)。本研究腰椎旁肌肉的运动方式采用在简易罗马凳上做上半身屈伸运动,规定15个屈伸动作为1组运动,并依据志愿者完成的运动组数进行分组,分别为0组运动(运动前)、1组运动、3组运动、5组运动,整个运动过程有专人指导姿势、计时和计数。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 Tx磁共振扫描仪,对4组不同强度运动后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腰部T2WI矢状位、T1WI横断位以及L3、L4层面T2-mapping、BOLD的横断位扫描,将扫描所获得的图像传至美国GE公司ADW4.4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分别于L3、L4椎体上缘层面勾勒出腰椎旁肌肉(多裂肌、最长肌、髂肋肌)的轮廓,并获得相应的CSA、T2值、R2*值,同时重建出T2-mapping和BOLD的伪彩图。运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腰椎旁各肌肉的CSA、T2值及R2*值与运动强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不同强度运动后腰椎旁肌肉的总CSA值均较运动前增大,而在不同强度运动后的组间,只有5组运动后较1组运动后腰椎旁肌肉的总CSA增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5组运动后的CSA较3组运动后及3组运动后的CSA较1组运动后虽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椎体层面,L4及L3椎体上缘层面腰椎旁肌肉总CSA在3组运动后和5组运动后均较0组运动增加,L4椎体上缘层面1组运动后的CSA较0组运动以及5组运动后的CSA较1组运动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14)。腰椎旁肌肉3组运动后及5组运动后的总T2值均较0组运动升高,而5组运动后的总T2值较1组运动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层面,L4椎体上缘层面腰椎旁肌肉1组运动后、3组运动后和5组运动后的总T2值均较0组运动升高,而L3椎体上缘层面腰椎旁肌肉3组运动后、5组运动后的总T2值较0组运动及1组运动后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旁肌肉1组运动后、3组运动后和5组运动后的总R2*值均较0组运动降低,而3组运动后及5组运动后的总R2*值较1组运动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在不同层面,L4及L3椎体上缘层面腰椎旁肌肉1组运动后、3组运动后和5组运动后的总R2*值均较0组运动降低,而L4椎体上缘层面腰椎旁肌肉3组运动后及5组运动后的总R2*值较1组运动后降低,L3椎体上缘层面腰椎旁肌肉5组运动后的总R2*值较1组运动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磁共振序列T2-mapping及BOLD MRI中的CSA及T2值、R2*值均与运动强度存在低/中度相关,而R2*值、T2值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更密切。通过BOLD及T2-mapping对不同强度运动后腰椎旁肌肉的生理状态进行评估是可行的,能评估不同强度运动后肌肉的形态、肌间隙的水分子以及局部血流微灌注的变化情况,有利于指导临床康复训练和体育训练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本研究中随运动强度的增加,R2*值迅速下降至一个水平后,增加运动强度,R2*值下降平缓甚至维持平台期;总T2值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总CSA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但趋势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