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旧城更新模式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旧城更新在商业、旅游业等新模式的植入中,往往造成旧城改造顾此失彼,使旧城区原有的地域文化失去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局面。 营平片区位于厦门岛西南面,其西面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是厦门现存的旧城区之一、厦门城市的发祥地,片区保留着厦门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城市肌理,是厦门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长久以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增容,营平片区内街道狭窄,建筑沿街面貌虽保留完整,但建筑内部结构破坏严重,片区内存在许多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现象,各种安全隐患令人堪忧。为解决消防隐患,首先对旧城道路进行重新梳理,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以拓宽街道、打通断头巷道的方式为主,尽量减少新建道路。其次,对营平片区建筑风貌进行了详尽的调研,针对该区特色将该区建筑分为沿街风貌建筑和非沿街风貌建筑,并分别对他们进行等级评估分类,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建筑制定相应的保护改造对策。针对当地的产业、文化方面,我们对当地的产业、文化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提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产业、商铺,通过政府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传统产业及店铺进行扶持,使在现代社会竞争力较弱的传统产业、商铺得以保护与延续,以适应新的旧城更新模式。在片区中寻找合适的空间、位置,建设社区文化公园和街巷透气孔,以活化社区,并以其为起点向周边扩散,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益生菌”式地带动发展;在文化民俗方面,在已建成的文化公园里,进行了“早市”、“营平历史文化展览”等社区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自豪感,使得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上述方法,以社区民众参与为主,政府、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等多方力量为辅的多元共治理念,使营平片区的本土地域文化和产业在旧城的自我更新中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