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之各项地区性、民族性倾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历史难题,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呈现日益缩小、相对均衡的现实图景和发展趋势。特别是进入“后普九”时代,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形式,亦或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均有了质的改善。与之同时,教育资源投入数量的增加与教育发展质量同步提升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诉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概言之,“有学上”的问题虽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依旧突出,是“后普九”时代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集中表征。学校不是“文化的孤岛”,是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的。人们对教育的获取或放弃,是基于既定需要与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倾向及行为选择,与其根植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互为表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不应仅仅把视野局限在学校系统内部,而应放眼于学校教育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及其时代变迁的场域中。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既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谈及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问题,既有研究多把原因归罪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或“家长观念落后”,很少从民族成员的教育需要及民生境遇出发思考问题;较少关注“免费读书”对民族成员“脱贫致富”和“体面生活”的民生需要意味着什么;较少思考对他们而言“优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困境可归为广义的“民生教育学”或“穷人教育学”的范畴。通过对凉山彝区和黔东南侗乡两个主要田野点的选取和田野考察,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可概略为如下方面:“普九”达标存有失实、学业成绩普遍低下、上学读书“不划算”、学生“流民群体”的隐忧、学校介入中传统文化的式微等方面。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民族改善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且表现为一定的时代变迁特征和地域特征。“学不会、不愿学、学了没用”的现实难题,导致民族群众对“免费教育”的认同和需求普遍不高,甚至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怀有否定和抵制的心态,继而对获取免费教育缺乏必要动力和积极性,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机制性症结。与之同时,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窘迫的民生境遇,又迫切需要义务教育的普及为之提供改善民生可资依赖的基础性智力支持和观念引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教育形态的有效协同,使教育的普及真正为人的生存、发展和有意义生活奠定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系统,要求当地教育发展必须探索特色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系统也为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研究主要关注社会文化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制约,但必须警惕“文化相对主义”的道德陷阱,这也是本研究对民族教育问题特殊的基本定位和创新性探讨。本研究认为,民族教育的特殊有三:即“民族性”、“地域性”、“阶段性”。基于以上结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矛盾概略有二:一是制度化的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不适应;二是制度化的教育与民族(地域)文化之间不适应乃至冲突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与传统社会文化的不适应。当前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困境,并非单单是教育投入的问题。缺乏对社会文化及其变迁的应有关照和有效应对,是当前民族地区各项扶持性、倾斜性政策和资金利用低效、闲置乃至浪费的深层原因,也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症结所在。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民生改善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和内在统一性,应在正确把握民族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规约性和多样性诉求的前提下,探索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赢机制与特色路径。因此,正确对待教育改革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尊重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规约性、重视教育改革的社会文化协同性、关注民族群众的民生境遇与教育需要、增强教育改革的“教育学立场”意识,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优化的基本理路。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上述基本理路的确立,民族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化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优先普及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有效落实三级课程、全面推进双语教学、构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民生等。当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应机械照搬全国“大一统”的改革模式和具体方略,应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特殊性为依据,探索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优化机制和实践策略。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民族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基于特定案例或某一视角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探讨,均不可避免地在形式和内容上存有空泛和偏执的不足,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通过更加广泛、详实、持续的田野资料,深度剖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动态依存关系,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共赢的特色协同机制和实践策略,是后续研究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