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并行化极化码译码算法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码是由Erdal Arikan教授于2009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技术,是通过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能达到信道容量极限的编码方案。其具有低复杂度低时延、无错误平层、短码性能好等诸多显著优势。本文在深入理解极化码编译码原理的基础上,首次硬件实现了总吞吐率达到40Gbps的256码长适配多种码率的级联循环冗余校验码的连续消除列表译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odes Aide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CRC-SCL)算法,并在基于极化码的56 Gbit/s QPSK(polar-QPSK)背靠背实验中验证了所实现的译码算法的性能,同时对极化码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了极化码编码的常用码字构造方法,并选择了复杂度更低的高斯近似法作为本文极化码的信道可靠性估计的方法。对SC、SCL、CRC-SCL和Fast-SSC等常用译码算法进行研究及实现。仿真分析了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下CRC-SCL算法不同码长和码率的译码性能。通过仿真证明,在QPSK调制系统中,短码条件下极化码的性能优于LDPC码。2)基于 Xilinx xcvu13p-flga2577-1-e 型号的 FPGA 芯片,首次硬件实现了 256码长的高吞吐率并行化CRC-SCL译码算法,其在156.25MHz的最大FPGA时钟频率下,总吞吐率达到40Gbps。分析了量化位数对译码器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对数似然比8 bits、路径度量值12 bits,为不降低误码特性的最低量化位数。3)进行了 56 Gbit/s polar-QPSK背靠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CRC-SCL(L=2)译码算法时,BER为1E-3处,码率为1/2的256、512和1024码长的极化码分别获得了 7.5dB、7.9dB和8.5dB的编码增益,相比于SC算法分别提升了 0.8dB、0.6dB、0.4dB。基于 Xilinx xcvu13p-flga2577-1-e 芯片硬件实现的CRC-SCL译码算法,实现了-50.9dBm@1E-3的纠后误码率。4)仿真研究了 25Gbaud QPSK调制的极化码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传输距离为5km下,湍流强度为4、8、16时,采用极化码编译码方案可分别降低通信中断概率5.9%、14.5%和26.7%。在湍流强度小于16时,基于极化码的FSO系统的中断概率均小于10%。
其他文献
随着光网络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光纤传输容量的需求与日剧增,由于传统单模光纤的容量逐步逼近香浓极限,发展受到瓶颈,日益凸显容量危机。尽管从时间、波长、频率和幅度等维度可以调制复用传输光信号以尽可能增加其传输能力,但是受到非线性噪声和放大器带宽等问题的限制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容量问题,光信号的空分复用技术(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SDM)迎来
自从基于仙农信息论的现代通信方式问世以来,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信息容量和更高的通信质量。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的高速率、大带宽、低损耗的光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微电子技术领域摩尔定律几近失效,人们更是对基于光子学的通信方式及相关的集成技术寄予厚望。硅基光电子技术正是将光电子器件与硅基微电子器件制备在同一芯片上,以实现光电集成,适应上述发展需求的一类前沿技术。硅
互联网域间路由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了维护互联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对诸如IP地址与自治系统号等互联网码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产生了资源公钥基础设施(Resource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RPKI)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码号资源管理等不同管理机制。RPKI体系存在集中式管理的固有弊端,容易出现特权节点错误配置资源证书与签名材料。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去中心化、防篡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