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压力补偿型灌水器中,迷宫型灌水器由于具有结构相对简单、水力性能好、制造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而广泛用于滴灌系统,但由于灌水器内部的迷宫流道结构细微弯曲,易发生堵塞,同时又要求具有良好的水力特性,因而水力性能和抗堵性能成为评价其性能优劣的两大重要指标。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分别研究了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水力特性,探索了其堵塞机理,并为其水力性能与抗堵性能分别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了一种迷宫流道的多目标结构优化方法。采用数值方法分析迷宫型灌水器的水力特性,计算模型分别选取层流、紊流模型,并进行了结果对比。由迷宫流道内部流体的流态分析得出层、紊流转捩提前,根据这一现象通过分析建立了三角形迷宫流道的特征参数与临界雷诺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对三角形和梯形迷宫流道灌水器进行水力性能的实验测试,借此从宏观角度检验数值方法预测水力性能的准确性以及层、紊流模型的适用性。此外,构建了迷宫流道内流体流动特性的可视化测试系统,并利用其可视化流道内部流体的微观流动特性,从微观角度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迷宫流道单元的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提出以单变量——压力损失系数来评价灌水器水力性能的优劣,克服了以往双变量评价的不足之处。联合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和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分析了迷宫流道特征参数对压力损失系数的影响关系,α影响最大,S/H和H/D其次,D/W影响最小,随后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为验证该评价方法的正确性,以主航道型迷宫流道为例,探索了其特征参数——圆弧半径比与压力损失系数的关系,发现二者呈负相关,该结论与主航道思想是吻合的。分别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分析了灌水器迷宫流道内的液固两相流动规律,得到颗粒在迷宫流道内的运动轨迹以及可能出现沉积的区域,从数值上揭示了迷宫流道发生堵塞的机理,随后由颗粒的沉积和运动轨迹测试实验分别验证采用两种数学模型的液固两相数值计算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颗粒通过率概念的迷宫流道抗堵性能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特征参数对颗粒通过率的影响程度为α>D/W>S/H>H/D,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起颗粒通过率与流道特征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将此评价方法用于主航道思想设计的迷宫流道,发现随着圆弧半径比的增大,颗粒通过率也随之增大,这一结论与主航道思想的特点是一致的。针对迷宫型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抗堵性能之间存在的对立性,同时以评价水力性能的压力损失系数和评价抗堵性能的颗粒通过率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NSGA-ΙΙ的多目标遗传优化方法分别求解出了梯形流道和主航道型迷宫流道各特征参数的Pareto最优解集,并可根据决策者的设计权重将其权衡解的求解转化为函数极小值的求解。该方法适用于同形不同尺寸的迷宫流道结构优化,为性能优良的灌水器结构定型提供理论依据。